意見一 | 直接採用 | 修改後採用 | 修改後覆閱 | 不建議採用 |
意見二 | ||||
直接採用 | 直接採用 | 修改後採用 | 修改後送 原審者覆閱 | 送第三審 |
修改後採用 | 修改後採用 | 修改後採用 | 修改後送 原審者覆閱 | 送第三審 |
修改後覆閱 | 修改後送 原審者覆閱 | 修改後送 原審者覆閱 | 修改後送 原審者覆閱 | 不建議採用 |
不建議採用 | 送第三審 | 送第三審 | 不建議採用 | 不建議採用 |
傳統文史方式
文章內以阿拉伯數字為註碼,無須加括號,置於標點符號之後。註碼請以全篇作一計算單位,使用同一順序,註文則置於註碼當頁下方(腳註)。文稿內引用文字之註釋應詳列出處於註文內,請勿放於行文中,包括︰引述之著作者姓名,篇名或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卷期及頁碼等。其格式例示如下: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9),卷數,頁20。
明.郝敬,《尚書辨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百部叢書集成 》影印《湖北叢書》本),卷3,頁2。
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訂,王惜時參校,《紅樓夢八十回校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第1回,頁1-5。
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卷28,頁357。
明.梅鼎祚編,《東漢文紀》,卷2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397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頁43-44。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5回,《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 1798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景印光緒32年至宣統2年鉛印本),頁119。
宋.蘇軾,〈祭張子野文〉,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63,頁1943。
梁.劉勰,〈神思〉,周振甫著,《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98),頁248。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上編,頁30、45。
唐.李白,〈贈孟浩然〉,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卷9,頁593。
宋.朱熹,〈禮一.論考禮綱領〉,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0),卷84,頁3453。
社會科學方式
語言學、人類學之論文可採正文中直接列出作者、文獻出版年份、頁碼(文內夾註),完整出版資料則列於文後「引用書目」。
例一:而在這冷門的領域中,誠如中央研究院李壬癸教授(1997:202)所言:「南島語言學更是冷門中的冷門。」因此,國內語言學界(包括語言教學)雖有四百多位學者專家,然而根據施玉惠等人(1995:16-20)之調查報告,研究臺灣南島語言之學者僅有13 位;即便是現在,距離前項調查時間已有五年之久,國內積極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學者仍只有20人左右。
例二:例如,在社會現象廣受關切、社會學理論鋒出的十九世紀末,Saussure 受到Hippolyte Taine、Emile Durkheim 等社會學家的影響,發展出從當代社會角度審視語言的理論,自屬無可避免,也早已為語言學史家所論定(Dinneen 1967:196-199; Culler1976:70-79;Aarsleff 1982:356-371)。
例三:而婚後住在男家的模式也加強了這一傳統,媳婦是屬於公公家庭的(R. S. Watson 1991a)。說到權利,婦女與其兄弟及丈夫完全不平等。她們不能繼承遺產,也無緣分得家族產業。她們處置嫁妝的法定權力也有所限制(R. S. Watson 1984;1985:107,126, 129, 135;1986;1991)。
引用書目
一、傳統文獻 (依朝代順序排列)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9。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0,據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覆刊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刊本影印。
宋.楊傑,《無為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明.郝敬,《尚書辨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湖北叢書》本。
清.孫奇逢,《夏峰先生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清道光二十五年大梁書院刻本影印。
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訂,王惜時參校,《紅樓夢八十回校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
二、近人論著 (依作者姓氏筆劃數排列)
方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85。
王叔岷,〈論校詩之難〉,《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79年12月,頁1-5。
王基倫,〈歐陽脩散文分期意義之探討〉,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紀念歐陽脩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頁361-401。
田中淡,〈隋・唐時代の建築〉,《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篇》第4冊,東京:小學館,2001。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靜農先生指導,1983。
周婉窈,〈山、海、平原:臺灣島史的成立與展望〉(基調演講稿),發表於「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部落格,〈https://tmantu.wordpress.com/2011/06/15/山、海、平原:臺灣島史的成立與展望/〉,2012年8月1日上網檢索。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城、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葉國良,〈冠笄之禮中取字的意義及其與先秦禮制的關係〉,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合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蔡耀明,〈「如來常安住」的修學義理:以《佛說不增不減經》為主要依據延伸的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2-2411-H-211-006,2004。
鄭毓瑜,〈流亡的風景──〈遊後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1-28。
謝世忠,〈與文化相鬥的利劍——從盧著《從根爛起》談起〉,《臺灣日報》,2003年9月3-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