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論生命的超越摘要
雅斯貝爾斯認為:「人永遠不能窮盡自身。人的本質不是不變的,而是一個過程;它不僅是一個現存的生命,在其發展過程中,他還有意志自由,能夠主宰自己的行動,這使他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塑造自身。」可見人是能夠自決、自塑,同時能實現自己的自由。人的出生雖然被註定,但沒有先天的固定本質,其本質是在存在過程中自我生成的。人的價值存在使人打破肉體存在的桎梏,使生命存在的方式獲得了開放的和生成的性質,從而超越自然事物的生存方式。故生命比客觀生物個體存在的過程具有更多的內涵,它們決定了人生的方向和態度,而且在展示生命本質的同時自然突顯人類生命的優越地位,及人類精神的卓越。人能不斷自我超越、自我創造,正是這種獨特性證實了人是生成的。人類及每一個個體存在價值的終極歸宿在於自我生成和圓滿,以及實現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本質。
| 黎惟東 Li Weidong | 001-011 |
北港朝天宮的空間文化邏輯摘要
民間一般咸信地理環境中有所謂的「風水」之說,長期以來人們累積出一套理解生活環境的民間知識,本文根據傳統風水知識體系,探討了北港朝天宮的建築與環境配置,進一步勾勒出它的風水構造,並闡述隱含在其中的文化邏輯。本文從下面三個面向來理解北港朝天宮可能的風水結構;首先,朝天宮就位在「北港高地」與「北回歸線帶」的陰陽交匯處,這是地理與天文上的特殊先天現象。其次,在後天的建構上又分為三部分:一、廟宇的內部配置:以媽祖坐落的古井為其中心點,安中宮轉太極,神靈配位九宮八卦,同時設有七星天井、七曜香爐;二、外部城市空間:從笨港溪太極圈,南北港分兩儀,到四廟的四象安鎮;三、應用方面:外有四靈神獸守護上應三垣星宿,內設易經籤詩以供蔔筮變化。最後,在其整體的景觀意象方面,又以中國傳統的地理龍脈為其象徵意涵。經由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朝天宮風水的構成背後,有著完整易經八卦哲學體系,包含了「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體現具有一致性的邏輯脈絡與內涵。朝天宮的「空間哲學」蘊含了地質與氣候的特殊條件,充分發揮佈局上的易經原理與星宿屬性功能,這個哲學具有整體論特質,涵括了天文地理、陽宅星象、哲學應用等等,並展現出中國傳統勘輿的概念特色。
| 梁旭杉 Xu-shan Liang | 013-076 |
張載氣學視域下「惡」之義蘊與以「禮」去惡論探摘要
古人認為某些語言有魔力,可以通神,從上帝那裡得到資訊。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得此恩賜,用方言禱告,並找人翻譯方言。翻譯方言,目的在於讓教會共用上帝啟示的資訊。但是,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從上帝單獨得到異象、方言或聽見上帝的聲音。上帝說,他已經把他的話語賜給人類全體。他的旨意已經彰顯。我們只要服從上帝的話語就行,不要指望《聖經》之前的方言、異象。傳統中國神漢巫婆,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不是人世間語言。
| 李瑋皓 Lee Wei Hao | 077-092 |
批判與改造-林兆恩的佛教觀探析摘要
林兆恩雖然長期出入儒釋道三教,在求道過程中對佛教也略有涉及,但他所認識的佛教還是僅僅局限於禪宗,因而他以禪宗為佛門正統。同時,於三教之中他始終是持儒家本位,因而他對佛教的基本態度是批判與改造。林兆恩以儒家三綱五常和士農工商之道為武器,對佛教義理、佛教社會影響、佛教的修行等弊端提出了一系列的批判。具體來說,林兆恩對佛教的批判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對佛教核心義理“因果輪回”說的批判;對佛教勞民耗財的社會影響的批判;對佛教人倫廢棄的批判;對佛教念經修行的批判;對佛教坐禪之法的批判。同時,基於對佛教諸多流弊的批判,他在《六美條答》中提出了一整套圍繞寺院經濟問題的佛教改造方案。雖然他的想法中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浪漫主義與悲天憫人的宗教家情懷,在當時的條件下註定要被視為“異端”。但他的改革方案畢竟觸動到了土地和分配問題,其思想帶有“實學”的特色,相比於同時代許多思想家空談要更加的深刻。
| 唐哲嘉 Tang Zhejia | 093-113 |
由「理」字探討宗教的天理與人欲-以朱熹與天帝教觀點切入摘要
「理」字有治理、文理、理義之意。在南宋朱熹「理學」的架構中,「理」成了天地萬物的根源,兼具本體及宇宙生化意義。朱熹是繼孔子之後的大儒之一,他的思想被尊稱為『朱子學』。就「理學」而言,朱熹也被視為理學一派的集大成者,馮友蘭(1895-1990)在《中國哲學史》中說:「道學家中,集周邵張程之大成,作理學一派之完成者為朱子。」朱熹的形上學理論,就是「理氣論」。其本體就是「理」或「天理」。《答何叔京》之二八謂:「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朱熹認為人也是由「理氣」結合的產物。他基於天理至善、氣質有惡的價值旨趣,便要求人在處理二種不同的「命」和「性」的問題時,應張揚天理之善、去除氣質之惡,致使「去人欲,存天理」成為其「人命論」和「人性論」的共同歸宿。以宗教層面而言,天帝教強調「去私心,存天理」,這與朱子之「滅人欲,存天理」觀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就天道觀與人性論的基礎論調上是否相同?將是本文所欲探討的方向。
| 桑美玲 Shang Mei Ling | 115-134 |
臺灣民間道教焚香之運用與行為發展初探摘要
本文研究目的,為探討「焚香」之神聖性運用與世俗化行為發展。藉由文獻資料,與筆者田野調查拜訪道士壇,以及大里與大雅兩個地區,金香鋪的田野調查訪談資料進行探討。本文將焚香行為的使用者,分為神職人員及普羅大眾二種;筆者以神職人員的角度,分別從道教科儀、咒語運用、常民生活為切入點,並認為「香」繼承了最原始的祭祀精神,同時也承載了使用者所託付的龐大訊息量。藉此印證焚香行為,不僅是物質文化的表現,更是深刻的融入在臺灣的常民生活之中。
| 黃信誌 Huang Xinzhi | 13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