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道無、氣虛,萬物以和:《老子》「氣論」初探摘要
本文嘗試依《老子道德經》文意重構其思想有以拓展的核心橋段——「氣論」。可以說,人是在「活」的當下對外在世界有所體驗,並根據這些「體驗」再歸納出「繼續活下去的法則」,此約略就是我對「道」這個概念體會。是此,「道」作為一種「法則」,勢必會因不同的生活情境和別異的生活背景而有所調整。老子即基於特殊的時代背景,及其對殷遺民的深度關懷,把他所體現的「法則」(「道」)之大要予以批露,並嘗試以之引領殷遺民活出「道」之功用,以自適自救。然而,這個「道之功用」也必須果真能夠活化众生,換言之,必須真能使生命活絡起來才能遂其功用,是以,「氣」這個概念遂被引入《老子》的系統思想之中,並漸次發展為相干的「氣化詮釋」。果爾如是,「氣」即是由「抽象概念」轉變為能夠讓生命自身有以體現大道玄德的重要中介,而《老子》所豁顯的這種特定「橋接」功能,也越來越受到後人的重視,可以說,《老子》思想正是一種由「氣論」啟其端的重要記載。這是本文試圖闡釋的一項看法。
| 蕭振邦 Shiau, Jenn-Bang | 001-026 |
會通是繼續對抗,還是充分認識對方的真相?-論蔡仁厚與周聯華會通基督教與儒教的對談摘要
本文的問題意識是,就蔡仁厚與周聯華的耶儒會通對話,研究其意義何在?雖然學者的一般看法多半以為,這是一次失敗的對話。經過我的詳細分析,也的確如此。但至少雙方能夠以翩翩君子的風度,在距今30多年前開啟了會通兩教的大門。故接下去的工作是,從他們失敗的經驗中,繼續尋求解決之道。其失敗的主因是近代基督教士普遍犯的錯誤;包括不能以平等的地位論述對方,於是總是落入「主僕之爭」;就是自己的教主﹝耶穌或孔子﹞才是值得信奉的主人。故我的解決之道,是從人類種種宗教起源、需求的觀點去討論,以發現:無論世界各地區的大小宗教的上帝﹝或神明﹞,都出於人的心靈處於極度空虛、無助、徬惶之時。所以才希望有一種超能力的外在力量;我們稱它為「道」或Logos,來幫助人克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故此時,我們稱它為上帝也好,不同名號的神明也好,既然都在安慰人心上有巨大的功能,則彼此之間,應以欣賞不同藝術品般對待不同的宗教。於是,提出我的,儒耶兩教「和平共存」與「大同小異」的對話的基本概念。希望以「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基本原則,尊重並包容對方的天道論。
| 譚宇權 Tan, Yu-Chaan | 027-061 |
東方學視域下的<上座部佛教研究中已取和未取的道路>評析摘要
本文以薩義德《東方學》為背景和脈絡,梳理、審視查尔斯.哈里希之<上座部佛教研究中已取和未取的道路>這篇西方佛教研究批評史的著名文章,並做出自己的評斷。哈里希文主要指出了上座部佛教研究中的「跨文化模仿」以及「選擇性親和」兩大特徵,他藉此彰顯並且展望與東方觀研究範式相對的本土化的佛教研究新範式。
| 戴勁 Dai Jin | 063-079 |
啟示宗教和自然崇拜-基督教視域的上帝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永恆與時間、實在與虛無摘要
本文涉及的中國諸神雜祀、算卦、占卜、風水、巫術、禁忌、氏族血統、圖騰崇拜、原始拜物教、偶像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節日陋俗、祭祖祀天,都屬於民間自然崇拜、原始宗教,和基督教是對立的。這些是亞細亞生產方式下的初民社會畏懼自然的產物。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宗教原是初級宗教,粗俗少文,屬於精神欠缺的現世宗教。在真正的宗教那裏,物質世界是純粹虛無、有限、短暫,然而,上帝、天國和靈魂卻是永恆、實在,是真正的存在。和超自然信仰相聯系的宗教應當和物質世界保持間距。世界主要宗教信仰及其義理,和氏族社會原始宗教、民間宗教、自然崇拜有天壤之別。在一個流光溢彩物欲橫流的世界上,反對原始拜物教特別重要。自然宗教缺乏純精神。以自然事物和自然力為崇拜對象,廣泛存在於遠古原始社會。自然宗教把自然事物和自然力本身直接視作具有意志的對象加以膜拜。自然狀態下的原始圖騰、自然宗教,與歷史宗教是對立的。民間原始宗教強調人間性,世俗性,和神聖啟示宗教相對立。基督教和猶太教來自上帝的啟示,是強調超然性的啟示宗教。基督教是物質拜物教的剋星。你不可能既為上帝活著,又為錢財活著。人不能事奉兩個主。基督教與中國舊文化之間充滿張力關係,批判互動,此消彼長。初民社會的宗教圖騰、原始禁忌、扶乩迷信,占卜請仙,成為當今通病。區分物質和精神,是哲學,也是宗教信仰的基本特質。基督教的“神”是精神,純精神、非物質、無形體、自有永有、無始無終、無所不在、無時或已。禮儀之爭可能是一個民族和臣民的不幸。錯位的“上帝”被誤用於基督教“God"。“上帝”、“神”,這兩個漢語辭彙與基督教“雅威”、“耶和華”根本不同。我們似乎還盲目慶勝。應當重新考慮龍華民一派意見和教廷裁定意見。我們雖不建議放棄使用“上帝”和“神”,但不可忘記基督教教理與中華著作使用時的極大差別。
| 安希孟 An Ximeng | 081-116 |
再議法家的人性基礎與政治建構摘要
《貞觀政要》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法家學派居於中國政治思想的核心位置,影響歷朝歷代深遠,西方政治之於馬基維利,猶如韓非之於亞洲文明,在這樣的社群視域下,我們唯有對法家政治的建構歷程有了全面性的理解,才能把握住政治的根結。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管仲於齊、商君於秦,兩者皆在法家特質的體現上,因時、地制宜的達致富國強兵之事功成果,進而舞動諸侯間的角力可能,管仲與齊桓公在齊魯文化的特有氛圍下凝聚政教與義利的牧民式策略,商君與秦孝公則以秦國風俗之虎狼心性而開出軍國主義式的農戰掠奪方針,而韓非為先秦學術之殿軍,吸收儒、墨、道、法、黃老等各家學說而集法家大成,在前人政治思想的歷史經驗下,探討出秩序建構的可能,韓非的學思角度與辯證系統皆可看出其苦心孤詣的法家體系。
| 李庭緯 Li, Ting-Wei | 117-132 |
新竹市樹林頭民間信仰「巡營遶境」儀式的空間解讀:以神聖空間中的空間記憶關係建構為視角摘要
空間記憶是多面向的問題,神聖空間中的空間記憶更是本文所探究的焦點,樹林頭的歷史地位,是需要透過儀式所塑造的,從「巡營遶境」儀式中的空間記憶的角度,探討新竹市樹林頭舉行的傳統聚落、儀式,進而分析該儀式在空間記中的文化意涵。神聖空間中透過儀式由俗轉聖,而傳統聚落的神聖空間是透過內外的概念建構出的,使當地居民產生的集體記憶與空間記憶,而這樣的空間記憶也協助樹林頭住民的記憶與空間建構。以大社會的集體記憶對小社會的集體記憶的相互影響,並對民間信仰對於「風水概念」的空間觀,並輔以鄭志明「天地人鬼神」的五位一體與艾良德的神聖空間,以大社會的民間信仰祭祀、空間記憶,解釋新竹市樹林頭民間信仰的空間概念與空間記憶,提出以感官空間的概念增加「空間記憶」的論述不足,並增加空間記憶對神聖空間、儀式的作用,以新竹市樹林頭「巡營遶境」儀式的空間概念、神聖符號、空間、寺廟經營與血緣、地緣關係的空間記憶建構,傳統民間信仰是地方傳統,帶有深刻的地域性與空間記憶,也是集體記憶建構,它將人們與地方結合,成為人們對自我、地域、身份的記憶與表達,也是形成空間記憶的概念雛型,基於長期聚居形成的小社會民間信仰,儀式空間有著血緣與地緣關係的內涵,從血緣為主的宗族聚居地的空間記憶,到地緣關係的祭祀空間記憶並不相同,這其中必有其轉變並構建的過程,同時在地方傳統構建,並與大社會的空間傳統互動,成為神聖空間中空間記憶關係構建的基礎。
| 林鍵璋 Lin, Chien-Chang | 133-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