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生生不息,親親仁民,中華一家,天人大同 | 陳光理 Chen Guangli | 001-002 |
秉性分靈命受天,何須功德在人間-剖析涵靜老人「靈的境界」視域摘要
天帝教創始者李玉階(1900-1994)涵靜老人的思想,體大思精,縝密完備,其中「靈的境界」,對天帝教的「生死觀」,作了精闢細膩,深入淺出的闡發,且提出了一個嚮往追尋,矢志戮力的方向。本文將以「主題分析法」,從三個面向解析涵靜老人「靈的境界」:(一)、是什麼(what)。即是我們要問「靈」是什麼?「即生物逝世後所進入之無形的境界也」。(二)、為什麼(why)。即是我們要問為什麼要探索「靈」?它關係到我們死後的幸福與位階。要想死後常保幸福與受到高等位階的崇敬,就必須知道「靈」在人類死後發展的狀況。(三)、如何應用(how)。即是我們要問如何長保「靈」的永恆性及不朽性。在這方面,可從兩個方向修持:一是練身,即是靜坐清心,鍛鍊身軀的精、氣、神;一是修德,在於立誠行善。「秉性分靈命在天,何須功德在人間(〈了卻塵緣留形崑崙〉)」。這是涵靜老子李玉階世尊一生的寫照。其「靈」的視域,是「心包太虛,智周沙界」的,且是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而其最大的意義與價值為:其一「靈」是生前功過,死後審判,果位高低,在於自身修行;其二要有好「靈」,必須奮門,向天奮門,向自然奮門,向自己奮門;其三「靈」的完美,煉身與修德,相互並濟,缺一不可;其四「靈」的境界,無限願景,無限可能,帶來永恆希望。
| 趙中偉 Zhao Zhongwei | 003-042 |
論老子所說的道與無、自然、無為-憑藉劉笑敢教授的《老子哲學的思想體系:一種模擬性重構》一文進行探討摘要
“道”是宇宙萬物、人類社會生成、演進的總根源、總根據,是有本體的真實存在,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老子用“無”這個概念來描狀、表述“道”的存在狀貌,不是什麼都沒有,只是人的肉眼看不見而已,實則是真真正正的“有”。自然,是自然而然,是道的屬性、性能,是 “道”生成、演化宇宙萬物、人類社會的法則、規律,老子概括為“道法自然”。“道”生成、演化宇宙萬物、人類社會過程,是“無為而無不為”,是“自然而然”的法則的體現。“無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省略語,是老子的政治主張和人類行為規範。宇宙萬物、人類社會自然而然生成、演進總的驅動之勢,任何外力是難以阻擋的。但由“道”所生成的宇宙萬物、人類社會中的個體、群體存在物,皆有其生存的外部環境,不受外力干預、影響,絕對不可能。道、無、自然、無為、道法自然等概念,極具哲學內涵和意義。它們之間的關係,已經構成了完整、嚴密的哲學思想體系。“重構”,是對《老子》文本的誤讀、誤解所致!
| 王西平 Wang Xiping | 043-076 |
一貫道的大同思想與理想世界摘要
本文要處理的問題是:一貫道〈道之宗旨〉講的「大同世界」是不是就是《皇母訓子十誡》裡講的理想世界?在大同世界之上還另有一個太和世界嗎?「大同世界」與超越界的理天又有什麼關係?本文首先對比《禮記.禮運》中「大同」與「小康」的差異,來展示《禮記.禮運》之大同世界的特徵,以作為本文的論述基礎。進而依據《禮記.禮運》之大同世界的特徵來論證一貫道大同思想與《禮記.禮運》之大同思想相通。再來,本文要展示一貫道思想中的大同世界與理想世界,並論證一貫道〈道之宗旨〉所冀望的大同世界就是《皇母訓子十誡》裡的理想人間,而且這樣的世界不只具有「大同」的特徵,還具有《易經.乾卦彖傳》思想中的「太和」特徵,所以一貫道所嚮往的大同世界其實也是太和世界。《皇母訓子十誡》裡的理想世界有兩種,即超越界的理天與理天化的人間,理天是眾生的家鄉,回到理天就是「返本」,就能解脫輪迴。而回到理天的方法就必須要實踐人之本性,這是生命實踐的「返本」。人人都實現本性,人間就能理天化,理天化的人間就是一貫道所嚮往的大同世界、太和世界。
| 謝金汎 Xie Jinfan | 077-095 |
朱熹的太極、天脈絡下的「天帝」觀念探究摘要
朱熹(1130-1200)在宋代理學前輩們既有的太極和天的概念中,逐漸推導建構新儒家的宇宙觀、宗教觀和人生觀,此三觀在其太極與天的思想脈絡裡,自成一體,甚至可謂構成其宗教思想的核心主題。在宗教思想中,天帝的觀念尤為特別,他透過天心的概念表述天帝的意涵,強調天的主宰性。所謂的主宰性,就其本質而言必然蘊含了天的位格性。繼而,在前述基礎上,本文嘗試解釋太極、天與人,三者被賦予的理之特性,以期讓天帝的觀念透過問題辯證,讓朱熹的立場與尚待圓滿之處顯得清晰。
| 楊子春 Yang Zichun | 097-110 |
朱子學說何以根植於閩南海洋社會新探-環中國海視閾中朱熹的海洋淵源及其影響考摘要
圍繞朱熹思想在閩南海洋社會的發展,運用歷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深入考察朱熹生活的歷史背景、所處的社會形態、生平事蹟,從中發現朱熹具有海洋淵源,朱子學說曾關懷海洋社會,朱子文化帶有海洋歷史文化印記。朱熹學說並非僅等於耕讀文化,其思想實則根植於閩南海洋社會與農耕社會,對世界大航海時代其建寧故里走向世界,其“過化”之地成為東西方交流前沿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揭示文本背後歷史情境,重寫歷史,從而為新時期朱子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路徑。
| 劉濤 Liu Tao | 111-131 |
巴哈歐拉(Baha'u'llah)的「人神觀」初探摘要
巴哈伊信仰(Baha'ism)建立者巴哈歐拉(Baha'u'llah)曾受巴比信仰(Babism)與什葉蘇非主義(Shi'ite Sufism)影響,發展出其個人蘇非觀,特別是「人-神關係」,即蘇非主義中的「近神觀」(Qurbah)理論。本論文首先解析巴哈歐拉著作探討其蘇非認知學說的形成背景;進而探討傳統蘇非主義與巴哈歐拉之蘇非觀的異同,最後論巴哈伊信仰者落實巴哈歐拉「蘇非觀」的靈修實踐過程。
| 毛帝勝 Mao Disheng | 133-146 |
做人與獨己赫舍爾-《人是誰》評析摘要
“人是誰?”,實際上就是“怎樣才能成為人?”。“我是誰?”,實際上就是“怎樣才能成為自我”。“成為人”,做人,首要的,就是成為自我,成為自己,做自己。真正的問題是“做人難”。做自己,首要的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和他人,從自己下手。“人是誰?”,牽涉到“做人”,而不僅僅是靜態的“是”。“人是誰?”,就是指人將成為誰,將然時。人在不斷籌畫、擘畫。作為存在領域中的少數,人處在上帝和野獸之間的某一點上。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必須同二者當中的任何一個建立聯繫。赫舍爾認為,做人是一種最不穩定的狀態。我們被迫自由──我們違反自己的意志而自由──並敢於去選擇,幾乎不知道如何選擇和為什麼要選擇。赫舍爾的人學強調特殊性、特異性,而不是一般性和規律。做人的主要方式是獨特性。
| 安希孟 An Ximeng | 147-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