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滲入、多元與變遷-從比較宗教視野論「天人之際」摘要
本文從比較宗教視野論「天人之際」中,運用經驗主義(empiricism)篩選具體的觀察資料,再用詮釋主義(Hermeneutics)解讀台灣地區儒教、道教、釋教、民間宗教及天帝教等各教派的相關問題,並且深入探討「人對天崇拜的現象」、「人向天學習與修行的思想」及「人在對天崇拜與修行後的宗教經驗」等三個議題,以此作為比較「基準」(criteria),分析漢族五個宗教的異同;再思考彼此的互動及效應(influence)。
| 張家麟 Jia-lin ZHANG | 001-022 |
道化天人-涵靜老人「天人合一」理念與實踐摘要
天帝教首任首席使者涵靜老人李玉階(1901-1994)是當代值得尊崇的宗教家。其就讀中國公學時曾是五四運動上海學聯的學生領袖,深具「五四」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憂國悲時,以天下為己任的氣質。《清虛集》是涵靜老人於1937年挈眷歸隱華山感懷憂國,參悟機妙的詩詞。也是體現涵靜老人行道救世與隨分報國的宗教實踐與宗教情懷的重要文集。綜觀涵靜老人李玉階的一生,一個經歷憂患熱愛中華文化,自始窮究天人之學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生弘揚中華文化追求和平,體現中華文化「道」和「天人合一」的內涵,實為當代宗教家的典範。
| 劉煥玲 Huan-ling LIU | 023-044 |
中國傳統生育禮俗中的天人關係摘要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先秦諸子的思想中即已取得了中心位置。自漢代以來,更是成為各派思想家與學者畢生追求的終極目標。然而,正如《周易》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實際上不止是在上層思想的層次裡,許多日常生活之中,同樣蘊含與充斥著「天人關係」的內容。本文即以生育為範疇,探討天人關係在中國傳統生育禮俗中的呈現。其中,著重論述優生與胎兒性別控制兩個部分,說明中國古人如何透過「天」與「人」的配合,在生兒育女的活動中,達到優生與性別控制的目的。
| 江達智 Da-zhi JIANG | 045-061 |
論宗教本質與宗教事務摘要
本文題為《論宗教本質與宗教事務》,全文的要旨有四。其一是有關宗教存在的現實性,以及宗教對信眾精神生活的關係。法國哲學家孔德(A. Comte)把人類的思維歷程分為三個明確的階段,即:神學、形上學及科學,也就是宗教、哲學及實証科學。由於哲學及科學存在著極限性,因而宗教的存在是必然的。既然宗教信仰與世界各民族的歷史與文明息息相關,因此,宗教現象及宗教事務就自然成為學界的研究與觀察的對象。其二是有關宗教的排他性本質。宗教既然是一種有關世界觀、生命觀及人生觀的信仰,而信仰本身是存在著高度的主觀性。又由於宗教衝突不斷,因而宗教容忍與統合是必要的。其三是有關「宗教放任主義」,並指出宗教「自由」不宜視為等於「放任」,宗教必須受到道德及法律的規範。其四是對於社會與宗教之間的關係,提出「宗教事務」與「公民政府事務」之間的權限,而「公民政府事務」是以法治精神為基礎。當宗教超越道德與法律的規範時,「公民政府」就應當基於法治精神而對宗教進行干預,以維護公民免於傷害,並從而提升人文與社會品質。
| 鄺芷人 Kuang Zhiren | 063-094 |
黑格爾「市民社會」中的公民社會之光摘要
市民社會日益從國家中脫離出來,並發展為一個獨立的領域,是黑格爾與馬克思在他們那個時代所面臨的共同的現實問題,但二者對此解決的方向不同:國家;人類社會。本文分析了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向「國家」之過渡以及「國家」自身的局限,並揭示出隱藏在黑格爾的理論中、卻又被他忽視的向「公民社會」發展的可能,而「公民社會」則以某種方式與馬克思的「人類社會」相契合。
| 戴勁 Dai Jin | 095-118 |
陽明山國家公園自導式環境教育之評估研究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自然體驗活動的問卷調查來了解遊客在自導式學習與自然連結的需求,以及探討自導式環境教育課程的效益。登山步道常見的「非人員解說」是透過解說牌的內容來了解自然環境。本研究另以「陽明山東西大縱走活動」為例,提供自導式解說手冊,作為活動中指引的工具。本研究感謝陽明山國家公園提供105年9月至12月期間,完成該活動之問卷1,210份,以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與家人朋友同遊比例佔約82%,有利於社交與家庭情感凝聚;學員參加活動之後自覺對自然體驗的能力增加者佔90%。)。增進活動成效與輔導學習模式,對於個人健康、家庭和樂、人際關係及對於周圍環境及生命的關懷有正面積極的效益。有目的性的自導式步道環境教育,可預期達到環境知識(認識沿途步道的資源)、環境覺知(在放鬆中環境敏感度提高,如聽覺、嗅覺……能力增強)、環境態度(欣賞花草的生命力,引發愛惜之心)、環境技能(具備完善登山技能,舒適體會山林)及環境行動力(沿途自發性照顧大地、淨山和巡護等實際行動)等五大項的環境教育目標。研究結論顯示自導式環境教育提供極經濟的成本,可以創造社會整體高效益的影響力,值得各國家公園之重視與參考。
| 蕭淑碧 Shu-bih Hsiao 張子超Tzu-chau Chang 許美惠Mei-Hui, Hsu | 119-142 |
自然體驗對意識能量共振之效益研究-以「心流學習法」為例摘要
本研究聚焦教學方法及教學情境的經營,以求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採用的教法是柯內爾(Joseph Cornell)所創的自然體驗「心流學習法」(Flow Learning^
TM)。並檢測參與學員的生理現象、發放問卷,據以考查教學效果。結果顯示:血壓、脈搏多數下降,患有低血壓者後測全部上升,患有高血壓者有一半下降;心率變異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之每一年齡層皆上升,反應出調控心跳能力變得更好;基本體質方面腦力上升,缺氧者下降;意識能級平和者下降多於上升,喜悅提升者佔極多數,開悟者學習後上升多於下降。問卷結果:直接體驗和分享啟發在意識(感受)層次的認同達到90%以上。本研究結果符合約瑟夫.柯內爾所主張:「心流學習」真正的教學是共享波動。 | 蕭淑碧 Shu-bih Hsiao 張子超Tzu-chau Chang | 143-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