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學習《老子大道科學體系若干重要觀點》有感而論摘要
抱著學習的態度,對李德建先生的《老子大道科學體系若干重要觀點》一文,進行討論。李文共14節,需討論的問題甚多,本文主要討論1-4節所涉問題。首先是老子所說的「道」與科學的關係,二者既不完全等同,也不是絕對矛盾,而是可以互參互證。各有各的途徑、作用,難以完全取代。李文主張以「內求法」「扭轉科學發展取向」,這不可能,也沒必要。豈不知「修煉」絕非易事。其次,針對李文「大道科學(沒有基本粒子)」的觀點,本文認為「『道』的本質特徵是『小』」,分三個議題:第一,「道」,是不是「鋼板一塊」「不能離析」?第二,關於「精」的討論;第三,21、25兩章內容的關聯與區別。本文第三部分,針對李文「二、大道時間觀(時間隧道)」;「三、大道空間觀」;「四、大道運動觀」三節中的問題,略作討論。
| 王西平 Wang Xiping | 001-023 |
《黃庭經》的天人感應之道摘要
《黃庭經》是道教相當推崇的經典,可能早在漢末就已有流傳在口語中的草本,到了晉代出現了多種文字定本,流傳下來的有《黃庭外景經》與《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可能較接近於口語的原本,《黃庭內景經》相傳為魏華存改寫與編定,加入大量上清經派的修鍊理論與方法。「外景」與「內景」是一種對比的概念,與陰陽的氣化思想有關,傳承漢代陰陽五行的學說,重視氣的化育與布施的作用,從陰陽二象中重建整體的和諧,此二部經在內涵上不是各自獨立,也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超越出內外的對立面,共同關注天地和合與萬物生化的氣化原理。本文以《正統道藏》中的《太上黃庭內景玉經》與《太上黃庭外景玉經》為文本。以及參鬩各家的相關注本,重新進行解讀與分析,企圖將其內鍊養生的思想與方法作系統性的建構,探究此經典的思想源頭與發展脈絡,追溯當時宗教修持與學術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如何將道教的精氣神的理論與人體醫學的相關知識結合起來,以人作為與天地相貫通的主體,人的生命能量成為宇宙造化的新中心。
| 鄭志明 Zhi-ming Zheng | 025-071 |
階層、理想與實際-對「中華道教神明系統溯源表」的分析摘要
關於道教眾神的分類,道教總廟三清宮的《道教諸神聖記》及「中華道教神明系統溯源表」(下稱「溯源表」)有些差異,應該可以予以調整及細緻化。然而,道教神明階級的建構極其不易,容易流於各說各話的局面,這與神譜的積累、宗教融合、政治力介入等因素有關。仔細觀察,「溯源表」的神明經常出現在不同階層重複出現及位階排列上的混亂現象,此種編排方式足令學習者無所適從。此外,「溯源表」把功國偉人列為最低階神,其實不盡恰當,似有矮化以功國偉人為主神的宮廟之嫌。至於功國神靈眾神的神格,則應回到該神靈到目前為止的最高神格,再按神格高低,加以系統、階層的排列,方屬合理。而諷刺的是,從台灣宮廟及信徒供奉的道教神明來看,有部分神明產生信仰萎縮,甚至不被信徒供奉的現象,但它在「溯源表」中,卻占著極高階的位置。職是之故,「溯源表」應對各神明給予重新定位,除了朝系統化、精確化加以修訂外,也要合併重複出現的神明,對「功國神靈」及「社稷地祇」,亦宜給予合理的神格、位階,而非列在「溯源表」的底層,這樣道教對民間宗教眾神才算尊重。
| 張家麟 Jia-lin Zhang | 073-093 |
略探宗喀巴大師寺院教育思想摘要
宗喀巴大師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佛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不僅在佛教文明的傳播和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人類知識體系的重構和完善方面亦做出了巨大貢獻,對後世亞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本文僅對宗喀巴大師寺院教育思想作了初步探討,主要從《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和「五部大論」的角度,對宗喀巴大師寺院教育思想的理論信念、內涵對象和目的意義等進行了探索、分析和歸納,認為宗喀巴大師寺院教育思想不但是一個博大而深邃的思想寶庫和教學實踐,而且蘊含著傳承性、次第性、顯密相容性等與眾不同的殊勝內涵和獨特學風。
| 尕藏加 Ga Cang Jia | 095-107 |
略論度母的慈悲思想摘要
度母是佛教中的一位女菩薩,她以大慈大悲「度諸苦之母」的身份和菩薩形象,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慈悲濟世」的方法和價值取向,而且形成了度母解人之厄,救度眾生的慈悲精神和思想。因此,始於印度佛教的度母,已成為藏傳佛教和藏民族信奉的重要女神或女菩薩,在藏族文化傳統中,度母以一個慈悲美麗、利益眾生的崇拜偶像,一個終極實體的永恆力量,存在於廣大信仰者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之中,千百年來,一如既往。當下,度母作為一種崇拜偶像,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可為人類社會提供慈悲利他,和平共榮的一種宗教文化資源。
| 德吉卓瑪 De Ji Zhuo Ma | 109-118 |
節遇之謂命-試探《荀子》文獻中的天命關係摘要
本文先對近期荀子「天」的新研究成果,以文本為根據進行比對與反思,藉此尋求對荀子「天」提出「不同的理解」的可能性;再者,將對幾個重要的學者有關孔子「天命」的詮釋進行反省與考察,尋求對於孔子「天命」義的釐清與定位;再依循上述的結論,回到《荀子》文獻之中,重新找尋「天命關係」在《荀子》文本中的意義以及價值。值得留意的是,《荀子》〈宥坐〉的觀點,可謂融貫了《論語》的思想脈絡,對荀子個人的生命歷程,有著深刻的刻劃及體會,值得重視。
| 陳哲儒 Zhe-ru Chen | 119-142 |
惟德動天-《書》教的天人合一摘要
天人合一作為中國思想的基本假設,最早的記錄見諸《尚書》。天雖是生人生萬物的大本,與人間的關係卻是若即若離,個人如果意圖與天重建親密的聯繫,關鍵在有德。道統世系的聖王與賢相,透過內修聖德,外建聖功,維繫受命於天的關係。孔子以私人興學,將《尚書》作為子弟的教材之後,通過修德與天合一的不再局限於有位的聖王賢相,而是自覺承擔的士子。通過《書》教,歷代大儒憑藉內聖外王,發展成儒家型的天人合一。
| 黃靖雅 Jing-ya Huang | 143-155 |
試論「當前兩岸儒學」發展的兩大問題摘要
本文旨在對當前海峽兩岸儒學發展的兩大問題─「如何看待『當前兩岸儒學』?」以及「如何推展『當前兩岸儒學』?」,作一探討,並嘗試提出幾點善意與具體的建言,以提供給當前兩岸儒學的官、學、教、產界等參考,俾利儒學在未來兩岸、東亞與世界的研究、發展及落實。全文共分四部分完成:壹是「前言」。旨在簡要說明「當前兩岸儒學」的意義以及本文的問題意識、研究的次第、因緣與目的等;貳是「如何看待『當前兩岸儒學』?」。旨在提出本文看待當前海峽兩岸儒學發展的主要觀點或思路,並嘗試提出善意建言;參是「如何推展『當前兩岸儒學』?」。旨在提出本文對於推展當前海峽兩岸儒學的看法,並提出若干具體可行的建議;肆是「結論」。旨在綜覽全文,並作出總結,以簡要呈現本文的論點。
| 陳立驤 Li-xiang Chen | 157-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