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治療」是由維克多.傅朗克先生所開創之心理學派。筆者以為王陽明之良知學所教之「知行合一」,除了與傅朗克意義治療學有互通融會之處外,對於身處於現代社會之吾人所面臨之種種負面問題,亦有起生命自覺療癒之用。是以本文之開展從「程朱理學『知先行後』與陽明『知行合一』之差別」開始論述;接著說明「陽明『知行合一』與傅朗克意義治療之會通在於吾人順著良知本心而去自覺吾人生命之意義。」;最後闡述「如何體現『知行合一』」。希冀以陽明義理開展其療癒之可能,並落實於現代社會中,使吾人之生命得以向上提昇,並臻於圓滿。
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老子所說之「道」新解摘要
既往,學術界普遍認為老子所說的「道」,僅是哲學的、形而上的一個概念。本文認為:「道」,首先涵括著實際存在的物質性能,具有現代科學所說的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屬性,無處不在處處在,是以人的肉眼看不見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無」的形式存在著。正因為是以「無」的狀態存在著,一般人無法驗證它的存在,因此就顯得十分玄奧。玄奧性是老子所說的「道」的基本內涵。本文對「道」的玄奧性作了陳述和探討。進而,本文認為「道」,既具有物質的實在性,又具有人的意識以及宇宙資訊相互溝通、傳遞的玄奧性,是實在性與玄奧性的高度的有機統一。
| 王西平 Wang Xiping | 001-019 |
老子大道科學體系若干重要觀點摘要
老子是哲學之父,我們是有共識的,但說老子是科學之母,少人知曉。實際上,老子《道德經》蘊涵著偉大的科學智慧與深厚的物質力量,稱之為大道科學,且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宇宙萬物普遍機制而自成體系。2013 年我們開展了福建省科技廳軟科學立項課題《「道」與「勢」及其科學體系研究》即《老子大道科學體系研究》的研究,今擇其一些重要觀點:大道混成論(沒有基本粒子)、大道時間觀、大道空間觀、大道時空隧道、大道運動觀、大道相對論、宇宙生成演化圖景、大道核心機制、物質存在的狀態、大道不可致詰觀、「德」是高級的科學技術、大道科學實驗室等,作初步闡述,以此證明《道德經》是第一部大道科學聖典,老子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大道科學家,《道德經》乃一切科學之母,是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
| 李德建 Dejian LI | 021-043 |
「無己」之知與早期道家的「免辱」心理學-以莊子為中心摘要
戰國士人需要應對的一個核心議題是,如何免於來自權力主體的侮辱。相對於儒家對道德主體性的高揚,以莊子為代表的早期道家特別關注「道德」判斷知識的有效性問題,以為任何知識均具有一「屬己」性,非是「正知」。為此,莊子給出「無己」之「自我」技術,以脫逸既有之「評價系統」,從而規避權力機制對「知識主體」的戕害。
| 吳忠偉 Wu Zhongwei | 045-059 |
道法自然的生態哲學觀摘要
本文以《道德經》二十五章「道法自然」觀念為主軸,略述道家哲學,如何與當今「生態哲學」形成互補。由於道家以天地萬物為一個整體,其彼此間若能維持和諧關係,即是符合道法自然的真諦。而此一東方古老哲學,如與現今西方生態思想相對照,也能發現若干可觀之處。
| 石朝穎 Chaoying SHI | 061-073 |
解析章太炎〈原學〉篇之文化思想摘要
《國故論衡》是研究章太炎學術思想發展的一部重要著作,〈原學〉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篇,該篇文字布列於諸子學九篇之首,雖然篇幅不大,但卻體現出了這一時期章太炎學術思想發展的變遷軌跡。在這篇短小精悍的文字中,章太炎區分了文化產生的方式,大致劃分了文化的種類,並且對這些文化的形態進行了比較深刻的剖析和評價。在此基礎之上,章太炎認為未來中國文化的發展不應當盲目走上西化的道路,而要立足於總結、保存固有文化的同時,正確的引入西學,以彌補國學的不足,促進中國文化步入獨立發展的軌道。雖然章太炎的觀點存在不足,但是無論在當時,或是在現今,他的文化發展觀點亦帶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 朱浩 Zhu Hao | 075-095 |
從軸心突破論中國古代倫理思想起源-以孔子為中心摘要
與其他文明的軸心突破相比,中國的軸心突破,不轉向超越界的存在,更未導向一神論的信仰,而是更多地趨向世俗性,發展出倫理類型的文化,成為「道德—哲學—宗教」意識的混合型。關於孔子在中國古代思想起源上的特殊地位,我們可以從軸心突破的角度做一個詮釋。中國軸心突破的歷史背景是三代以下的禮樂傳統。而中國禮樂傳統經歷了兩個劃時代的大變動,第一次變動是殷周之際,到周公制禮作樂而告一段落,顯著特色是「德」的觀念成為「禮」的核心。第二次的變動,起於春秋晚期,而完成在以孔子為首的儒家身上,孔子以「仁」釋「禮」,將周公所建立的周禮,由外在的規範力量轉化為個體內在的自覺,將古代宗教與倫理思想人文化,形成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周公以德說禮,目的在爭取周王朝的天命不斷延續;而孔子以仁說禮,另闢一條個人為本位的「仁禮一體」、內在超越的新路,將「天命」的概念由天子專有的政治權力轉化為天命在個人主體,承擔起開展精神世界文化生命的責任。孔子被肯定為中國「軸心突破」的第一位哲人,是為中國文化的代表。
| 黃子寧 Tzuning HUANG | 097-113 |
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意義治療摘要「意義治療」是由維克多.傅朗克先生所開創之心理學派。筆者以為王陽明之良知學所教之「知行合一」,除了與傅朗克意義治療學有互通融會之處外,對於身處於現代社會之吾人所面臨之種種負面問題,亦有起生命自覺療癒之用。是以本文之開展從「程朱理學『知先行後』與陽明『知行合一』之差別」開始論述;接著說明「陽明『知行合一』與傅朗克意義治療之會通在於吾人順著良知本心而去自覺吾人生命之意義。」;最後闡述「如何體現『知行合一』」。希冀以陽明義理開展其療癒之可能,並落實於現代社會中,使吾人之生命得以向上提昇,並臻於圓滿。 | 李瑋皓 Li Weihao | 115-137 |
從範疇表到辯證法-論黑格爾辯證法的德國古典哲學淵源摘要
本文的工作是從德國古典哲學的淵源來看黑格爾的「辯證法」。首先從康德的「範疇表」談起。透過範疇表,康德指出,第一個和第二個範疇結合而產生出第三個範疇需要知性的特殊行動,並意識到這種行動即知性系統內部的綜合能力,但他沒有將綜合理解為知性範疇的自我綜合。以費希特的「絕對主體辯證法」以及謝林「絕對無差別的同一」為中介,黑格爾的辯證法可以視為對在康德那裡仍處於晦暗之中的「特殊的知性行動」的回應。根據辯證法,「特殊的知性行動」被理解為同一與差異的統一性、在他在中的自身反思、或者說在否定中建立自身的主體性活動。
| 戴勁 Jin DAI | 139-156 |
他人的不可鄰近性-自早期沙特的現象學視野試論《新約聖經》內「好心的撒馬利亞人」之比喻摘要
借助於早期沙特所提供的現象學研究視野,本文試圖指出,基督宗教本身相當程度發揚自《新約聖經》福音書內好心的撒馬利亞人之比喻而來的「愛鄰人」規範準則,乃是一種旨在達成交互主體的理想卻不免力有未逮的實踐,其理由在於「他人」對高踞主體地位的自我而言事實上正是存有論上不可能去鄰近的對象。從撒馬利亞人的行善事蹟可以顯示出,他人在與主體相逢、共處的情境中陷於被觀看乃至被佔有的一種客體地位已近乎必然;主客兩極間的不對等關係,是根本上無法消解的。若要真正實現交互主體,或許只能有賴於生存者在排除了主體性的作用後如勒維納斯所言與他人的面對面,從而得以逾越到如光一般普遍的根本孤獨狀態之外。
| 翁小珉 Weng Xiaomin | 157-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