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期

2016年9月

論文作者頁碼
三十年來大陸「儒教」問題研究:過程、特點與意義

摘要

本文以當代大陸對於「儒教」問題的研究與爭論為切入點,揭示其背景,梳理其過程,概述其特點,分析其意義。指出三十年來大陸關於「儒教」問題的研究與爭論,是與其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實際緊密相連的,「儒教」的提出、爭論,對其性質的認識及其認識的轉變,實際上是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試圖為大陸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一種意識形態上的理論支撐。
王志躍001-012
六經開生面,儒佛互融合──論王船山《相宗絡索》中異於佛教唯識學之見

摘要

明清之際,天崩地解,兵馬倥傯,抑是亂世出英雄、出哲人的時代。王船山(1619-1692)與黃宗羲(1610-1695)、顧炎武(1613-1682)蔚為清初三大儒。清廷統治下,船山「洗心退藏,不欲暴見。」「投牒歸隱…….竟歲不旅城市。」(〈船山記〉)終身著書講學,以不屈其素志。其學,遠祧文周孔子,近宗橫渠。中心思想在於一「誠」,「誠者」──實有也,蔚為儒家重要思想。正因如此,船山對當時盛行的佛道思想並非完全認同與稱揚,相對的,船山是相當訶斥佛老之言,其早年所著,如:《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等等,攻之尤烈。及晚年,意氣稍平,但於佛之空幻,仍惡之綦甚。雖如此,但船山與佛門中人則時相過從,如:方以智(1611-1671)是其好友;對於佛家義理,則著有《相宗絡索》與《三藏法師八識規矩頌贊》(已佚)以闡釋之。而《相宗絡索》是其為 先開上人所著。觀其內容,釋八識、九緣、四緣、三境、三量、三性等義。由此,可知船山對於佛學並非陌生,相反的,是深曉其義理的。然「唯識學」,初成於無著,周密於世親,蓋承龍樹之學,於空後言有,特強調「妙有」意義也。究其根本,於「阿賴耶識」染淨問題,仍未有明確之解決,因使唯識學全部系統,有陷於虛妄之危。端此,船山以其重氣、重實有之思想,獨對佛學中「唯識學」作一闡明,其意義在此。亦如中國華嚴宗,以清淨之如來藏緣起代替阿賴耶緣起,並將以轉化,使由此緣起而生之世界,是清淨的華嚴世界而非虛妄;船山以儒者「仁心」取代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亦復消除此緣起之觀念,而代之以對此世界起一道德的關顧。其唯識思想打破傳統佛學之迷思,為其當時唯識學一大創新矣。為後來近代熊十力先生(1885-1968)之新唯識論,以儒學立場扭轉佛家唯識學之方向,為儒學之用,作一鋪路與前導。然其《相宗絡索》中有哪些是異於佛教維識學的見解?而對後來哲學大師如:熊十力先生影響深遠?諸如此類問題,則是本論文所欲探討的。
張曉芬

Xiao-Fen Chang

013-034
錢穆宗教觀再探──從三不朽談起

摘要

一代通儒錢穆著作宏富,其文化學觀點博大精深,對於重要文化元素中的科學與宗教,錢穆的主張是,國家要發展,科學與宗教都不可缺,這樣才能締造出中和之人生,人們處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才能取得一個平衡。錢穆重視春秋時代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之論點,三不朽說的解釋與推廣成為他的學術任務之一。錢穆曾經說過,中國未有自創之宗教,然而又從中國人崇拜聖賢這件事情上,推演出中國自有其人文教之說,並且不斷提到中國古代宗教這樣的名詞,或許這是一種矛盾,但其實這與宗教定義的寬嚴有關,也從此可以見出他的特殊的宗教觀點。本文討論錢穆的宗教觀,從三不朽說談起,以呈現較為完整的錢穆宗教思維,期能有益於學界對錢穆宗教觀的更加認識。
梁淑芳035-053
王充與朱熹鬼神觀的比較

摘要

本文由兩部分進行王充與朱熹的鬼神觀比較,第一部份由鬼神觀的背景、目的,及鬼神妖存在問題中,發現王充與朱熹的鬼神觀因相似的多元宗教背景,而有相似反迷信的目的,在思想方面也因同樣立基於先秦魂魄與鬼神的概念詮釋範疇,而有相似的鬼神觀基調。然存異的時代背景與哲學發展,亦使王充與朱熹有不同的鬼神論述對象,而在目的與鬼神觀內容中,顯出王充明辨的態度與朱熹兼容立場的不同。第二部分試由中國哲學史中具相當豐富內容之王充與朱熹鬼神觀,歸結出鬼神觀作為中國哲學之一獨立議題,需含攝形上學問題、宗教信仰觀點,以及社會教化三者,藉此三大元素也有助於進一步審思王充與朱熹鬼神觀之異同及評價,王充與朱熹皆以各自之形上學思想論述作為形上學議題的鬼神,並回應當時的宗教信仰,欲以理論替代迷信思維,並寓以教化為重的意涵於其中。然就迷信與教化方面而言,王充偏向消極層面,以否定途徑端正教化,而朱熹則傾向積極層面,以具目的性的方式實行化育。
郭芳如

Fang-Ru Kuo

055-084
評劉笑敢先生的大作《老子古今》

摘要

《老子古今》是近年來《老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頗為厚重。但也存在諸多值得商榷的問題。如對《老子》文本的分篇、分章的一些觀點,就欠思量,欠斟酌,本文予之討論。尤其是對文本字、詞、句義有不少誤解,本文列舉七個例證予以辨析:一、關於第二章「有無相生」的一段;二、關於第九章「殖而盈之,不如其已」的一段;三、關於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的詮解;四、關於第三十二章「民莫之令而自均」的理解;五、關於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解;六、關於第四十五章「若缺」之辨;七、關於第五十一章「勢」與「器」的辨解。
王西平

Xi-Ping Wang

085-100
中國宗教祭祀的幾個問題:血食、焚香與設像

摘要

以儒教為代表的中國宗教,核心並非是心性論儒學,而是歷代祀典強調的祭祀,即經學中所謂的「禮樂」。儒教廢棄之後,「禮樂文明」存於民間,在所謂「民間宗教」中延續。本文從江南民間宗教中殘存的禮儀方式考察出發,回溯「六經」,以觀察中國宗教的主要特徵。血食、焚香和設像,是中國宗教區別與印度、阿拉伯和歐洲宗教的重要特徵,是所謂「中國性」宗教的要點所在。
李天綱101-126
庚申信仰的當代遺存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和分析了中國浙江省、江蘇省部分地區遺存的《庚申經》及庚申會的現狀,認為古老的守庚申習俗在中國內地並未消失,仍在活態地傳承,其傳承的地域主要集中於吳越文化區。
汪桂平127-150
自修同奮道永貞.超凡入聖復登真──涵靜老人宗教教化的人文精神

摘要

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1900-1994)是當代宗教思想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其年輕就讀中國公學時參與過上海五四學生運動,二十歲開始學習靜坐,二十三歲即出任上海統稅局局長,二十四歲兼任上海財政局局長,二十八歲時任當時國民政府財政部宋子文部長簡任秘書,三十歲皈依天德教蕭昌明宗師門下,三十七歲辭官全家歸隱華山,四十一歲完成《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一書,四十七歲來台後接辦過《自立晚報》直至六十五歲退出,七十八歲成立「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積極推廣「中國正宗靜坐」,八十歲復興天帝教受命為首任首席使者,於九十四歲離開人間。綜觀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一生,從二十歲初習靜坐,三十歲皈依天德教門下,創教教主為蕭昌明大宗師(1892-1942),早年隨雲龍至聖歸隱於湘西深山修煉,得道後下山於湘鄂一帶傳道,承雲龍至聖技法以濟世,主張融合儒、道、佛、耶、回五教精義,倡宗教大同之精神,創廿字真言以濟世化人,涵靜老人受其教化影響甚廣大深遠。後於三十七歲歸隱華山修道八年,來台後以七十八歲高齡大力倡導靜坐,又於八十歲受命天帝教首席使者,弘揚天帝宇宙真道,直至九十四歲證道歸真,一生與道因緣甚深。依唐君毅先生之論,「人文精神」有廣狹二義。廣義而言,一切學術思想都是人的思想,一切文化都是人創造的。因此,一切文化的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狹義之人文精神則指一種人類之精神的嚮往。本文以為,「人文精神」一詞本身即蘊含一種正面的價值意義,它既是人性向善的翻轉,也是生命境界的向上提昇。「超越性」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意義。人文並舉之深義在於揭示:人可以向上提昇,超越動物性的存在,成就一種更善的存在。這種人性的超越正是人文精神之核心意義所在,此所言「超越」涵蓋二面向:一指止於至善的向上提昇,二則指向超越的領域上達神聖世界。涵靜老人之宗教傳道教化活動,深蘊濃厚的人文精神義涵。本文之旨趣即在於闡析人文精神之內涵,進而展示涵靜老人宗教教化的人文精神。
劉見成15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