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

2012年9月

論文作者頁碼
中華文化天帝信仰與宗教大同巨克毅

Ko-Yi Chu

001-017
對宗教與中國文化的反思卓新平

Xin-Ping Zhuo

019-024
宗教共同體與宗教大同的反思

摘要

摘要

近年來中國大陸宗教學術界討論「人類宗教共同體」此項議題甚囂塵上,已在大陸許多傳播媒體、學術與出版專書上大肆報導與出現,業已形成當前宗教新思想爭辯的核心焦點。宗教共同體觀點強調今日各宗教信眾與教派能形成「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信仰機制」,此一信仰機制正是「宗教共同體」的制度設計,然而此一名詞概念引起學術上重大的爭辯。本文首先著重對「宗教共同體」概念與「宗教大同」內涵加以探討與反省,尤其針對「共同體」的意義深入分析,希望對此宗教議題能提供一項清晰的思路與解釋。本文認為學術界探討「共同體」概念已有完整的理論內涵,倘若「宗教共同體」只是強調「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宗教理想、現象,或許吾人沿用古代先賢所述「大同」觀念,亦即以「宗教大同」概念取代「宗教共同體」一詞將更為貼切與適用。
巨克毅

Ko-Yi Chu

025-040
論宗教共同體的建構與消除宗教排他性

摘要

研究和推廣宗教共同體是中國宗教學發展的一個新動向。作者在文中介紹了相關的研究動態,並就宗教共同體的定義、宗教共同體與宗教對話的關聯、宗教共同體理念的推廣和消除宗教排他性問題表達了意見。作者提出,為了建構宗教共同體,必須放棄把宗教排他性當作宗教本質的認識,為了建構宗教共同體,必須消除宗教的排他性。
王曉朝

Xiao-Chao Wang

041-052
植根於中華文化的宗教信仰共同體

摘要

宗教信仰共同體在理論上是一個較新的提法,但其基本理念源自于傳統中華文化,並且有中華文化的傳統實踐作為基礎,因此在中國社會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底和現實的可行性。傳統中華文化是以儒道佛為主體的多元包容的宗教性文化,其宗教性以往被嚴重忽視。始自唐代的儒道佛三教合一其實構成一種自發的宗教信仰共同體雛形,現代宗教共同體應該是其延伸和發展。全球化時代的人類社會迫切需要找到有效化解宗教文明衝突的辦法和構建全球化人類新秩序所需的共同精神信仰和價值倫理。植根于中華文化的宗教信仰共同體可能為此提供最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安倫

Lun An

053-064
由與多元他者在公共領域的對話論宗教大同劉久清

Jiu-Qing Liou

065-082
Zen Oneness 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摘要

在政治與宗教的領域,失去和諧是一個陳舊的話題。然而,由於失去和諧的狀況持續又悲慘地出現在世界的各種事務裏,並且似乎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而愈演愈烈,這使得它成為正在持續進行中的危機。針對這個緊急的事情,我們也必須增加一個新的議題:正在持續進行中的生態危機(氣候危機、全球的環境惡化、第六大滅絕事件、龐大的人口過多等等)。我的論文觀點是:這個陳舊的故事和新的題材息息相關,它有持久的以及致命的失和證明。和諧是什麼?和諧的前景又是什麼?我將透過檢視東亞的禪宗和日本的禪宗(以及簡短考量道教)來探討這兩個問題。我將論述:和諧並非要求我們全部要彼此相同,而是要求我們以存在論的層次──自然、宗教和政治處在它們不能改變為不同的層次──來徹底地再次審思其中之不同卻在「法」(佛教)中是緊密相連的。
傑森沃斯

Jason M. Wirth

083-093
宗教與政治:嚴守分際、引發暴力或和平建立?

摘要

由於西方三十年戰爭(1618-1648)結束,政教合一制度瓦解,導致神權與政權分離,再加上啟蒙運動和世俗化的發展,長久以來,宗教與政治不可相提並論已是普遍共識。要達到宗教自由的目的,政教分離乃被視為是種必要的先決條件。因為宗教代表私,政治代表公,兩者明顯不同,所以抱持宗教不應涉及公共或政治領域態度的人數與日俱增。而在國際關係的研究裡,宗教就像種族、族群、性別一樣,也並未受到重視。因此,本文從三個角度論述政治與宗教之間的關係。第一,討論是否政治與宗教應嚴守分際。第二,探討宗教影響衝突與暴力的緣由。第三,分析宗教對和平建立的貢獻。本文的結論是;雖然宗教不應介入政治,但兩者之間的劃分已經不再那麼明顯;宗教在衝突上具有四種社會功能,雖然不能指望與期待宗教必然化解所有衝突,但如何疏導並朝正面的發展前進,則需要宗教領袖們扮演積極性角色;宗教的和平建立運動近年來已經出現些許的成果,如果我們給予道義上、精神上以及物質上的支援與支持,那麼宗教在疏導衝突與暴力上將具有更大的成效。
宋興洲

Hsing-Chou Sung

095-108
「宗教衝突與對話」語境下探究中國大陸的政教關係-以西方為比較

摘要

「冷戰」結束,全球化加快,宗教衝突加劇,宗教對話勃興,宗教與社會關係的重要性日顯。宗教與社會諸要素中,政教關係尤為重要。中西方因歷史文化和宗教傳統不同,政教關係大不同。封建時代的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亞細亞生產模式」培育出「大一統」中央集權體制,形塑為國人「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敬天法祖」的「家天下」宗法制度和政治倫理格局,配以「敬鬼神而遠之」、「重今生輕來世」的現實功用型人本主義理念,使得儒釋道信仰淪為維護皇權的教化工具;雖有多神崇拜和泛神化信仰形態的長期浸潤,但歷經「毀佛滅道」、「拒耶」、「滅洋」、「非基」和「破除迷信」運動的衝擊,極大削弱了宗教的社會基礎,堵塞了宗教發展為中華文化主體的歷史路徑,使本已離散化的宗教要素被進一步肢解為碎片狀的信仰元素充斥於社會生活各角落。此格局既使泱泱中華難以熔鑄出「一教獨大」式的宗教情懷,也使中國免於陷入西方式的宗教狂熱。大陸秉承歷史上「政主教從」、「教用於政」的政府管控宗教模式,新世紀的「和諧」理念提升並助推文化生態多元化趨勢,當下政教關係諸問題正衝擊著國人的理念,考驗著施政者的智慧。
趙志

Z. George

109-142
災難現場的宗教應對體系

摘要

宗教的角度來看,無論何種形式的災難,都可以從宗教本身的意義系統中找到合理的解釋,同時宗教在災難現場的慈善實踐活動和種種公益行為,讓人們開始關注宗教在公共領域的作為。在此,筆者擬提出「宗教的災難應對體系」理論來進一步討論宗教應對災難的問題,認為宗教在面對災難時有效積極應對,無論是從理論到慈善實踐活動都已經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系統。
鄭筱筠

Xiao-Yun Zheng

143-157
楊慈湖的心性論

摘要

慈湖為象山門下高弟,是陸王心學一脈的重要人物。研究的慈湖心性論,對全面理解慈湖學術;深入認識南宋陸學的思想;揭示象山後學的分化與流變、陸學與王學的關係等等,都有一定意義。本文重在辨析慈湖心性論的內容和思想脈絡。通過疏解相關文獻,依次考察「心」、「意」兩個範疇及其關係,釐清慈湖心性論的理論層次和實質內涵。由筆者對文本的解析可見,慈湖言心特指先驗的道德本心。心體具有作用上「無」的特點和本體層面「有」的實質內涵。在慈湖的言說脈絡中,「意」是惡的根源,但「意」在先天心體上無根,故意不必然起。通過道德、修養工夫,「意」終究可以不起。其中「直意」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已開陽明、龍溪的先河。
李卓

Zhuo Li

15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