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孤山智圓的儒學觀摘要
佛教的興盛對儒家四書學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在孤山智圓的儒學觀中有著充分的體現。孤山智圓對儒家思想也有很精湛的研究。他終生服膺《中庸》,認為《中庸》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儒佛二家的和諧與平衡,龍樹所說的中道義就是佛教對《中庸》的最好的闡釋。他推崇孔孟,不僅以孔子為學習的榜樣,還整理出一個以周公、孔孟為主體的儒家道統。智圓的儒學觀具有以佛教融攝儒家的意味,對宋代理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 韓煥忠 Huan-Zhong Han | 001-010 |
《瑜伽經》中的禪定成就與佛教比較摘要
禪定是古印度已有的養生和修行的方法。在印度,許多派別都將禪定視為通向解脫的重要法門。而禪定過程中產生的神通,在各派宗教經典中都有論述。在印度的一些瑜伽士和禪修者也都有不可思議的神通能力,究竟這些能力是如何產生的?經典中又是如何解釋這些超自然現象的?本文將對此做出深入探討,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本文還對目前大家所熟知的佛教神通與瑜伽派的神通做出比較,並指出兩者對神通的正確態度,藉此給廣大的禪修者參考。
| 王慕齡 Mu-Ling Wang | 011-044 |
王常月《碧苑壇經》的修道思想-兼論昊天心法「不在肉體用工夫」之實義摘要
道教信徒追求得道成仙,這是一個超凡入聖登真的生命轉化歷程,就此終極理想而言,其屬性必然是出世的──出離俗世進入仙界。依道教之義理,得道成仙者自然可以上升天界,或者永居世外仙山、仙島,或者留形駐世逍遙自在,無涉人間事務。但正如高道張三豐所言:「神仙有度人之願!愛人之量!救人之心!」是故,一個得道成仙者並不會安於出世解脫的自了上,面對未能了生脫死的芸芸無明眾生,他定然而有重入凡俗濟世度人的慈悲心願,此即呂洞賓「度盡眾生,方才升天」的道門大乘精神。人依道修煉而出世成仙,仙因道而入世度人,如此方為「唯道是從」、「唯行道業」之道的信仰與實踐。王常月是清初著名全真龍門派高道,多次立壇公開傳戒,廣收門徒,使久衰的全真龍門派漸得振興,被後世道徒譽為龍門中興之祖。其自述一生「闡教宏道,原非為己,亦不為教,只為體道法天,濟度眾生。」此胸懷,真大慈大悲之大乘道願也。王常月之修道思想,根本上乃直承祖師爺們的教理,核心精神一脈相傳,然因時代背景條件之不同,在修行次第上有所調整而隨勢制宜,乃形成以「持戒」為中心而開展之「煉心復性契道」的修道思想,為其一大特色。王常月的修道思想,主要見於《初真戒律》與《碧苑壇經》兩部書中。本文之旨趣在於展示與闡析王常月修道思想之內涵,並反思其思想對於現代修道者所帶來的啟示意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析天帝教昊天心法「不在肉體用功夫」之實義。
| 劉見成 Chien-Cheng Liu | 045-083 |
涵靜老人的省懺觀-兼論與宋明理學思想的相關性摘要
涵靜老人的天人實學思想,以「天人大同」為終極目標,以「聖凡平等」的人本思想為天人之間最高指導原則,以「直修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中國正宗靜坐之天人合一急頓法門,作為「從人道返天道」的實踐依據。涵靜老人指出性命雙修包括性功修煉與命功修煉,關於性功修煉最重要與最基礎的功夫乃是「煉心」的功夫。煉心的方法很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反省懺悔」,透過反省懺悔修心煉性。本文探討涵靜老人的省懺觀,嘗試將其省懺思想與宋明理學會通比較,包括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呂祖謙的悔過觀、劉宗周的訟過法,以探索涵靜老人與宋明理學思想的相關性。
| 劉曉蘋 Hsiao-Pin Liu | 085-108 |
從道學觀點談涵靜老人天人實學摘要
本文所謂「道學」,狹義指「宋明道學」(或稱「宋明理學」),即流行於宋明六百年間的儒家思想體系;廣義指「中國道學」,即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學統,依維生先生分法其衍流為:「原始道家」、「前期道家」、「黃老道家」、「丹學道家」、「宋明道學」、「天人實學」,其內部聯繫是天人之學。「宋明道學」的「道學」雖說狹義是指理學、心學的概括,但其思想體系並非孤立系統,而是與中國歷史上其他流派思潮發展上下連貫、彼此呼應,形成整體聯繫的格局。是故,「宋明道學」乃「中國道學」的衍流之一,並成為自宋代以後主導的道學趨向,其實學特質。涵靜老人的「天人實學」是宋明道學(理學)的接著講,繼承宋明道學之後道學學統,為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表述。
| 黃子寧 Tzu-Nung Huang | 109-139 |
《奇蹟課程導讀系列》評介摘要
《奇蹟課程導讀系列》雖然為了導讀《奇蹟課程》而產生,卻經過作者若水以其自性修為做了融會性的修改,使原本以西方基督教徒為主要讀者的書籍,能透過她的導讀系列進一步擴大讀者群,在華文世界推廣。作者認為是耶穌透過一本《奇蹟課程》書籍,重新詮釋釋迦牟尼與耶穌兩千年來真正要傳給人們的訊息。試圖以唯心的、近乎出世的、主觀的認識,去處理人際間複雜的、入世的、客觀的問題,的確需要透過所謂的修行,更需要一套好的方法論課程與好的老師,執行起來並不容易。《奇蹟課程導讀系列》所傳達的就是一個新的概念與方法。不過該系列課程的學習對象似乎只適合於具備宗教或倫理的修持基礎者的身上,與宗教追求對象普及化的立場上有所出入,因此,如何能引渡更多的普羅大眾同升天堂,尚待努力。
| 黃英士 | 141-150 |
悼念約翰.希克教授(20.01. 1922-09.02. 2012)摘要
本文旨在悼念英國宗教哲學家約翰.希克教授。作者首先在文中扼要介紹了希克教授的學術生涯、主要學術著作及其在宗教哲學裡的貢獻,其次回顧了作者在英國伯明罕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與希克教授之間的幾次互動。
| 李彥儀 Yen-Yi Lee | 151-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