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

2008年6月

論文作者頁碼
郭象《莊子注》之工夫論探究

摘要

生命的外在誘惑繁多,且不時地牽引、撞擊著原本寧靜自然之本性,當人一旦無法抵擋欲念的牽引與撞擊時,便會興起知識分別心,產生羨欲執著之情,迷失天然本性,而生命的悲困亦隨之來到。所以,郭象宣稱人應透過「外權利」、「不自專」、「通彼我」、「與物同」、「外形骸」……等生命實踐工夫來無去知識分別心的絆累,復返天然寧靜之本性,生時安生,死時安死,安然承擔生命之所有,讓生命不黏牙嚼舌而爽朗自在,天地便當下豁然開展,人間處處可遊。
沈素因001-016
老子生命哲學之工夫境界論探析

摘要

中國哲學是重生命,著實踐的學問,異於西方哲學重思辨、著知解的學問,所以我們可以說中國哲學是生命實踐的哲學,老子以「無」作為實踐上的觀念,通過「無」來了解道,來體證道。「無為」乃是遮撥人為的干擾、把持、造作等之「有為」,以求得主體之自由自在、自適自得。而「道法自然」即是順任萬物自身的情狀去發展,自爾獨化、玄冥無待,以「自然」為其自身之所法,而臻達超然凌虛的生命境界。因此,老子工夫論透過強調「為道日損」、「致虛守靜」等工夫,以還其生命本真終歸於樸,此即老子生命哲學之內涵精要。
林木乾017-031
從「氣質變化」論「致虛」的工夫黃崇修033-047
《韓非子》對《老子》思想的繼承與闡發張鴻愷049-062
魏晉山水詩與道教思想

摘要

魏晉時期的道教上承原始道家,下啟魏晉玄學,在這個歷史文化的轉捩點上起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道教和山水詩都以隱逸作為其文化心理基礎,以養生作為其現實功用,以自然作為其精神的理想和歸宿。魏晉山水詩歌的審美物件從人間之自然擴展到了仙境之山水,這大大的拓展了山水詩創作的題材。道教對山水詩的興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山水詩也為研究魏晉道教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劉建平

Jian-Ping Liu

063-072
女男丹道之修煉利捷說-從《男女丹工異同辨》論析

摘要

本文以道教女修行者顏澤寰所編《男女丹工異同辨》為對象,考察男女丹道的修煉過程,是否有因男女性別,而產生先天的優劣差異?藉此了解內丹理論對性別問題的看法,並由此與世俗道教(或民間宗教)對「經血禁忌」等對女身不潔觀念參看。首先,從顏澤寰之編書緣起,來談「女性修行人對女丹的需求」。再由《男女丹工異同辨》的內容,歸納出四種論述類型:1、在不同之中,顯現「男身有利」。2、只是不同。3、在不同之中,顯現「女丹順捷」。4、各有優利。由此體察到這些類型的理論根據,都是建立在「陰、陽」的詮釋,以「陰、陽」的關係來建構男女性別,修煉目標也都在「逆返純陽」,並依此各自得到證成。整體而言,女男丹道是在「只有不同」的基調上,正視男女性別在修煉上的差異。這樣的基調,再加上有獨立的女丹修煉系統出現,形成「女丹順捷」的積極詮釋,是積極肯定女德、女身的詮釋。由此還觀察到隱藏其中的「陽性崇拜」觀念,以及引來浮面、俗化的男身為尊、女身不潔的觀念。
蘇美文073-088
科學時代的宗教如何可能?-瀕死經驗與威廉.詹姆斯的宗教觀張燕梅089-112
先秦儒學「道德宗教」之內涵探析

摘要

儒學作為「生命的學問」,具有人文、人間性格之精神內涵,其宗教特性實以「道德」為內涵。一般認為宋明儒學之發展,為儒家「道德宗教」完成之里程碑;然若由先秦儒學之發展作考察,亦可鮮明呈顯「道德宗教」之內涵及其發展脈絡。先秦儒學「道德宗教」以「禮」、「天人合德」思想為核心內涵。簡言之,儒家三祭之禮其內容已為道德意義所深化,超越一般宗教之「形式意義」,並以「攝禮歸仁」貞定「禮」作為「道德」向度之宗教精神。而先秦儒學「天人合德」思想之發展,循先秦儒學天道論之發展軌跡;成為先秦儒學「道德宗教」之超越義涵,由此先秦儒學展現為圓熟的道德形式,體現為道德宗教之特殊內涵。
吳建明

Jiann-Ming Wu

113-128
「新道家」與「治療學」:論「根源的回歸」與「存有的照亮」

摘要

一、心理學的第三勢力-意義治療學二、傅偉勳與意義治療學的淵源三、從中國文化傳統衍申出來「意義治療學」的三個向度四、儒家型的意義治療學:以唐君毅為例五、道家型的存有治療學:以《老子》為例六、佛家型的般若治療學:以《金剛經》為例七、民間陰陽五行下的意義治療:以王鳳儀為例八、主體的參與及場域的銷融:「上善若水」、「至人用心若鏡」九、根源的回歸與存有的照亮:「復命日常」、「知常日明」十、辯證的和合與如實的安頓:「恢詭憰怪,道通為一」十一、退居存有之宅與包容之善的開啟:「報怨以德」、「不為天下先」十二、去除意識型態的糾葛,正視人問世的真實十三、多元一統的確立與世界大同的開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與「乾元用九,群龍無首,吉」十四、宗教類型的異別與會通交談之可能十五、場域的和諧與存有的律動:「不如守中」與「動而愈出」十六、主體的反身自克與缺憾的放下解開:「自勝者強」、「大成若缺」十七、結語:讓存有如實的開展-「及吾無身,吾又何患」
林安梧129-146
論別爾嘉耶夫與白銀時代思想家末世論思想的碰撞與比較周來順147-163
袾宏的戒殺護生思想

摘要

晚明居士佛教盛行,居士佛教的特色,即入世性較強,不能遠居叢林,與世隔絕。於是袾宏認為不能像唐代諸宗大德那樣不食人間煙火,要走入紅塵宣傳。袾宏本身飽讀儒佛經典,有著對於儒佛兼通的優點,突出儒佛能會通的一面,袾宏深刻的體會到「戒殺護生」最為重要。袾宏不厭其煩述說著這些放生護生的動人故事,甚至於接近一種宣傳,都是要突顯護生,普及護生的觀念。使這種觀念更普及於民間,這更多是對居士說法勸勉的內容。這是袾宏主張大乘精神,入世精神強烈,有著慈悲的心腸、平等的胸懷,他也深刻看出一般居士對於生命禍福的看重,他也知道愛物的價值,他大聲疾呼,四處奔走,就是要點燃眾生的慈悲心,突顯戒殺護生的思想,然過去佛門未必對戒殺護生有較多的理論建設。袾宏博引群經,並融合儒家思想,他認為儒家佛教的真精神恰是戒殺護生儒家仁愛多情,能潤萬物。袾宏此一思想、有理論、有方法,並不僅是一個口號,他突顯了一個時代對生命尊重的觀點。
許志信165-186
內觀與地球和平

摘要

內觀禪修(Vipassanā)是印度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被釋迦牟尼佛重新發現。內觀的意思是如實觀察,觀照五蘊(色、受、想、行、識),也就是觀察事物真正的面目。透過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的一個過程,可以止息煩惱痛苦,使自己不執取於貪欲或邪見。而內觀的對象就是身、受、心、法四念處,在行住坐臥當中,「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個法則是普遍適用的,不是專屬於特定的某個有組織的宗教或宗派。因此,不管什麼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修習,沒有任何限制;不會因為種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衝突。每一個人都能平等無差別地獲得實際的效益。筆者認為廣義內觀有多種形式,本文中將一一介紹。
王慕齡
郭耀華
18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