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輔教編》中的情識觀及其意義-在儒、釋對比的語境中 | 周天慶 | 001-011 |
《大乘起信論》與牟宗三哲學中的儒佛會通 | 蘇磊 | 012-021 |
周安士對儒釋思想的比較與會通:以《陰騭文廣義節錄》為例 | 劉文星 | 022-062 |
從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宗教的保合太和之道摘要
凡宗教皆以博愛眾生,護持和平為宗旨,但宗教之異化與鬥爭卻亦可能甚為慘烈。此矛盾之故何在?實須溯源於人心一念可正可邪的幾微之際去求解。而孔子正在此際立言,本文因此選取《論語》:「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之言,以解釋此疑。首先從生命體之存在分解說仁知勇為一體。次則從生命之受傷破裂異化之逐漸沈淪歷程說憂、惑、懼之層遞關係。再以此義理綰結於儒、佛、耶三教,首明三者為仁者型(以憂患意識為主)、智者型(以惑業意識為主)、勇者型(以恐懼意識為主)之宗教典型,而具層遞關係。次明三教實屬同體而異相,只須各各調適而上遂,必能在一體之仁處獲得會通,而從根源處消弭紛爭,以保合太和。
| 曾昭旭 | 063-070 |
先秦思想的總結-試論《呂氏春秋》中的道家性格 | 張鴻愷 | 071-088 |
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摘要
本文提出道學文化心、物、能一元論的新科學觀,並對什麼是道,道學的宇宙演化圖式作了逐層剖析。文中推導出資訊、能量、物質相互轉化的數學關係式,並揭示出宇宙“靈子場”的本質。同時,還對實有的“色界”和“虛無空靈”的“無色界”之特徵與相互關係作了探討。最後,作者揭示了人類心靈的奧秘及其趨進於道的規律。道學的新科學觀,為人類面對的科學難題給出全新的思路,並將引發21世紀的新科學革命。
| 胡孚琛 | 089-103 |
道教內丹學的人體科學原理探討摘要
根據內丹學理論,人體在本質上是形、氣、神或命與性的統一體。內丹修煉強調精氣神同煉和性命雙修,堅持煉神為主、以神領氣、以氣領形,其內容和原則體現了人體的本質存在特性。內丹修煉以回收意識、導引行氣、還虛制形為三個基本的步驟,其方法和程式也充分體現了人體存在的基本原理。
| 楊玉輝 | 104-111 |
康熙、乾隆對民間宗教的不同政策及其後果 | 馬西沙 | 112-137 |
靈魂的生命觀與殯葬文化摘要
原始社會的生命觀與殯葬文化從未消失過,反而源遠流長地保存至今,是人類面對死亡的重要禮儀活動,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物質性的肉體形式,更要重視的是精神性的心靈內涵。「靈魂」與「死後世界」不是早期人類無知的錯誤觀念,而是長期自我意識的精神創造,直接面對與反思生命存在的內在本質,將人性提昇到宇宙存有的位階上,肯定彼此間一體相聯的奧祕關係,在殯葬禮儀的操作過程中延續著生與死的存有價值。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針對早期人類原始思維的模式進行理論性的分析,追究人類對自我生命的理解過程,探討人如何在現實的自然世界中建構出觀念性的精神世界,超越出外在的物質環境發展出優化的生存時空。在這種求優的強烈意圖與具體實踐下,人類早已意識到不同於肉體形態的本善人性,肯定人性是主宰與支配生命的主體存有,此人性有的稱為靈魂或靈性,是內在於人的精神性實體,是相通於天地萬物的存有之理,發展出最早的原始宗教文化,教導人們如何經由與超自然力量的溝通方式來安身立命,進而能提高自我的精神能量與生命境界,殯葬文化正是這種生命觀實踐而出的求優行為,是順著生死信仰而來的優化生存活動。
| 鄭志明 | 138-157 |
南京朝天宮的探索 | 李顯光 | 158-170 |
理論創新提法的概念性誤區 | 周國黎 | 171-188 |
邢邵與杜弼形神爭論的評析摘要
自羅含著〈更生論〉,孫盛回函反駁,形神的問題在東晉南北朝開始引起熱烈的討論。邢邵與杜弼的爭論是該時期最後一場論戰。從羅含與孫盛揭起的序幕,到邢邵與杜弼的閉幕,其間約經歷兩百年。在這個階段中,慧遠、鄭道子、何承天、宗炳、顏延之、范鎮、曹思文、蕭琛及沈約等學者都對形神的問題提出不少意見。而北朝的邢邵與杜弼累積和吸收前人及同時代各思想家的觀點,在理論方面是否有創新或超越他們之處,實值得吾人玩味。其次,從兩者的論辯中,不僅可窺見形神思想發展的軌跡,也可瞭解南北朝學人教養的不同。本文即旨在析論兩者爭論的要旨,及評析其孰為長短,從而了然南北朝學人素養的差異及形神爭論為何至北朝即告一段落。總之,兩者的爭論是形神發展的尾聲,其間包含的意義和牽涉的相關問題,若深入探究,定可深化吾人對形神思想發展的觀察。
| 黎惟東 | 189-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