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

2007年3月

論文作者頁碼
俄羅斯傳統的民間東正教-舊禮儀派戴桂菊001-013
霍米亞科夫的聚和性與教會學說徐鳳林014-024
論別爾嘉耶夫的批判理論-兼與新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比較陳紅025-038
論別爾嘉耶夫與白銀時代思想家末世論思想的碰撞與比較周來順039-053
“人類敬畏自然”之爭的概念解析-宗教敬畏自然的力量;科學敬畏自然的結構周國黎054-061
科學與宗教的關係新論

摘要

科學與宗教是人類生活的兩個重要方面。科學是人們理性地認識和把握現實世界的方式;宗教則是人從精神上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走向無限性的形式。作為能滿足人們不同需要的兩種社會存在,宗教與科學之間確實存在矛盾和衝突,但在一般的情況下,二者是彼此獨立、和平共處的,並且在某些時候還會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楊玉輝062-067
略論科學與宗教的關係模式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關係模式的含義、特徵和類型,指出關係模式的主觀性導致了對事物之間關係的不同看法;然後簡要分析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模式,力圖分析清楚這幾種關係模式之間的關係,從而為了更好的進行討論以及更深入的認識這種“關係”提供幫助。
蕭清和068-084
論《太乙金華宗旨》之光與大腦神經的關係

摘要

《太乙金華宗旨》是呂祖(呂洞賓)之扶乩作品,出現於清初。它被視為內丹學較易被人接受並修煉的功法之一。其翻譯本更享譽國際,是外國人眼中唯一及有份量的內丹著作。此書的影響力固然不能少覷,它對“回光”的關鍵性描述更是新的內丹學詮釋。然而,“光”是內在體驗之一,究竟比“光”如何發生、如何從生理的角度去理解,將是本論文關注所在。本論文重點分析《太乙金華宗旨》有關“回光”工夫在成就丹炁的生理現象。分別是:(一)“回光”與大腦神經的關係。它是大腦神經元在傳遞訊息時所產生的化學物質生發“光電效應”、再回饋大腦皮質的還原感應。(二)所謂“元神”,應該是大腦神經元網絡,在未有任何指令底下的境況描述。而“識神”則是大腦神經元在傳遞訊息活動的整體表現。(三)“光”與“白”的內在體驗在傳遞訊息活動中有明顯的分別,存思五行之白與“陽神”既就所感應的“性光”,是修煉程度的不同。(四)光的擴延性反映出大腦神經的可塑性。持久在火候的鍛鍊,可以使神經元的傳導物質增多、及傳遞網絡加大,從而有丹炁的壯旺現象。持續的火候會強化大腦神經的可塑性,這又可以令新的蛋白合成和基因活化,這個重要的生理改變對醫治癌症及免疫系統疾病帶來希望。
袁康就085-096
從道教的生命觀看道教的人文關懷

摘要

《孟子.梁惠王上》說:「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養生、送死,是人類的兩大需求,也是為政者對人民的基本關懷。儒家的養生,是指維持生命所須的東西,如飲食、宮室等;送死,是指死後的喪埋祭祀等問題,如棺椁、祭祀等。儒家認為王者的政事,最主要是在處理人民的這兩件大事,使人民生與死都能無所缺憾,如此即可稱為王道之始。道教在養生、送死這兩方面上,又比儒家更進一層。儒家的養生,著重在生時能溫飽;儒家的送死,著重在死後有棺椁可葬埋,有後人來祭紀;這是人生的基本要求與關懷。道教在養生上,不僅注重溫飽,更須為由飲食、生活作息、藥餌、導引吐納等種種方式,來改善生命品質,來治病、延生、長生。道教在送死上,不僅是棺椁祭祀而已,還要為亡者薦拔與超昇;薦拔是脫離地獄苦,超昇是得生天上樂。儒家注意到生前,道教則兼及死後。儒、道有這樣的差別,當然是因為一為哲理,一為宗教。哲理注重人生日用,宗教則兼及死後救贖。道教對人文的關懷,表現在它認為生命出自道體,貴生而樂生。除此外,道教在「養生」上,注意身體的保養與健康,養形,也養神;由藥餌、導引等方式來調治身體(養形),以恬淡寡慾來修養心性(養神),用以治病、延生,更企求長生。在「送死」上,則重在薦拔亡魂與超昇天堂,拔除地獄苦,超昇天堂樂。對人民的「生」與「死」都能兼顧,也對人的一生,做好了妥善的規劃。
蕭登褔097-109
道教的時間觀及其特點(下)-道教時間觀的主要特點趙芃110-118
略論淨明道與金丹道派的關係

摘要

本文通過對淨明道經典與《鐘呂傳道集》等進行比較研究,發現淨明道並非純粹的符籙道派,而是也行內丹修煉,其丹法多受到了鐘呂金丹派的影響。淨明道之所以能夠接受鐘呂金丹派的影響,乃與鐘呂傳人施肩吾及“南宗”五祖白玉蟾在江西西山的活動有關;此外,白玉蟾著《玉隆集》中有關許遜的種種說法,也多為後世淨明道所借用。
郭武119-126
全真教組王重陽的真功真行

摘要

在12世紀金人統治的華北,王重陽面對著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之際,秉著對中華傳統文化存亡絕續的憂患意識,於是創立全真教。王重陽以三教合一為立教宗旨,建立三教五會,主張真功真行,積極宣揚全真教化;此外,他並對傳統丹道加以改革,形成北宗丹法,主張性命雙修。王重陽透過這些行道濟世的真功真行,以探求生命的終極關懷,並且經由實際修煉的方法途徑,指出圓滿人生的智慧明燈。對整個民族文化及世人,均深具貢獻。
劉煥玲127-135
以道德認知及修身談《大學》三綱領八條目

摘要

本文以認識論為方法,認為「三綱領」與「八條目」重在「修身」。而「修身」乃是一種道德「感知」的活動。若無「親民」則無「明明德」;也就是在「修身」「親民」中,有一種道德「感知」-「明明德」,而「止於至善」。而「明明德」與「親民」之關係,乃體、用之關係;前者關乎「內聖」,而後者則指「外王」。這些都是在道德在感知-知行(修身)中完成,而且是貫通為一體的,並不是邏輯前後條件的問題。「明德」除先天本有的「本體形上學」之外,仍須在人倫之際的「關係形上學」中,實踐親民=明-明德。蓋道德哲學一定包括理性的認知,從認知走向實踐,而實踐是從認知來的。而實踐「修身」之道,亦無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前後邏輯關係。
劉秋固136-146
論氣節

摘要

中國人在數千年的以家為本位的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了“氣節”價值觀念,它既是士大夫或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也是他們所置身的社會的價值取向。“氣節”價值體系中所蘊涵的“孝”、“忠”、“義”、“禮”、“信”、“勇”、“誠”等觀念,在抽象形式上具有普遍的價值,因而可以根據時代條件的變遷賦予其新的內涵,發揮其在人生理想和敦化社會風氣方面的積極作用。
單純147-165
鄭鮮之〈神不滅論〉評析黎惟東166-182
王充對鬼神存在的破與立王真諦18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