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船山宗教哲學思想述評 | 朱喆 | 001-021 |
現代宗教觀的反省與宗教改革方向 | 趙吉惠 | 022-033 |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宗教與科學關係的文化論述 | 林正珍 | 034-040 |
論“上帝之死”的歷史境遇 | 程志敏 | 041-050 |
論東正教的主要特徵摘要
本文論述了東正教的主要特徵,考察了東正教對國家政權的依附性,分析了東正教保守性存在的原因,探討了東正教在世界範圍內的多中心,從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東正教的神秘主義,特別指出東正教與天主教、基督新教的區別。
| 樂峰 | 051-062 |
阿富汗尼的宗教哲學思想 | 張來儀 | 063-074 |
少陽派前期的性命雙修之法理研究 | 鄺芷人 | 075-121 |
道教行為的結構分析 | 陳昌文 | 122-136 |
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基本特徵摘要
本文首先對著名佛學家呂澂先生提出的中國佛教主“性覺”、印度佛教主“性寂”的結論進行了重視審視。所謂“心性本寂”指的是“法性”即“真如”,是眾生將來可能證得的佛法理體,“本覺”是指眾生之心所蘊涵的“覺性”。那麼,作為以論證眾生解脫成佛如何可能為最終歸趣的佛教心性論,是不能將二者截然分開的。印度佛教心性論並非只言“本寂”而不及“覺性”,作為聯結眾生心體與真如理體的無漏淨種就近似於“覺性”。“本寂”說作為中土法相唯識宗心性論的基本特徵是可以成立的,但其基本內涵應是理體與心體的兩分。從這個角度觀之,我們只能說,印度佛教心性思想“側重於”“本寂”或者說以“本寂”為主流,而中國佛學以“本覺”為主流。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將中國佛教心性論歸結概括為三大特徵:一為人本化特徵;二為人心化、倫理化特徵;三為形而上特徵。
| 楊維中 | 137-160 |
超越一般宗教形態的南禪 | 宮哲兵 | 161-166 |
試論呂澂佛學思想的後期變化-從呂澂與熊十力辯佛學根本問題說起摘要
本文圍繞呂澂與熊十力四十年代關於佛學根本問題的辯論,試圖闡明呂澂佛學研究經歷了既連接又斷裂的兩個階段,他又如何實現由前一階段向後一階段的跨越。
| 秦淮 | 167-173 |
惠能自性思想研究 | 周雅清 | 174-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