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期

論文作者頁碼
從《老子》治理觀論涵靜老人於靜坐的「自然」、「無為」概念──以《天帝教法華上乘正宗靜坐基礎教材》為例

摘要

《老子》常被誤解為消極避世的哲學,本文則以老子的史官視角,認為其要旨是告誡侯王遵從天道自然、無為法則以治世,始有百姓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境遇實現之可能。治大國如烹小鮮,身國同治、載營魄合一的原理,從漢代以降,影響個人修身養性、養身長生,以致內丹的個體身心治理方略,縱有千百年的各種方術、旁門流傳,然追本溯源,仍不離自然、無為為其宗。天帝教首任首席使者涵靜老人出生於西元1901年,1930年代而立之年,雖任職行政機關,位高簡任,然巧遇蔣維喬先生、蕭昌明宗師而進入神秘的靜坐、宗教領域,繼於1934年西安八仙宮得道家內丹經典《鍾呂傳道集》而修,再經地仙師伯雲龍至聖於太白山指點自然靜坐心法。1936年雖逢國難對日抗戰,奉師命辭官攜眷歸隱華山,一面誦經祈禱早日抗戰勝利,一面讀書養氣,持續鑽研靜坐、宗教以報國,並著述《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1949年隨國府遷臺,以書生報國之淑世風範,接手自立晚報,讜論諍言;以出世心行入世道,仍不忘每日靜坐、祈禱兩岸和平。1978年成立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持續鑽研丹道,並傳授中國正宗靜坐,以有為法為之;1984年始以《天帝教法華上乘正宗基礎教材》為本,傳授《老子》自然無為心法之靜坐法門。本文以經典詮釋為方法,說明自然、無為在《老子》的社會治理意涵。其次,以《天帝教法華上乘正宗基礎教材》為本,詮釋涵靜老人在靜坐精神與方法上,以自然為宗、無為為法的身心治理,終以老子與涵靜老人在其著述、精神上的自發實踐的人本觀點、人文關懷的宇宙格局為結論。
沈明昌

Shen, Ming-Chang

001-026
論莊子的言說觀念

摘要

莊子的言說觀念展現出「言不能盡道」的嚴肅思考,但也承認言說的積極作用。這既是受老子影響下的莊周對「言」「道」關係認識的一種調整,也莊子其學浸染儒風的體現。其在「以明」認知世界法指導下提出的「寓諸庸」參與世事方式,亦可視為雜揉儒道兩家思想的一種言說方式。
張安

Zhang An

027-041
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經解》的詮釋向度

摘要

憨山德清(1546-1623)被尊為「曹溪中興祖師」,謫粵期間完成《老子道德經解》。他有意識地融通三教,通過「由悟自心而悟聖人之心;取其文不取其意;融通三教、兼涉經史」的詮釋方法,將解老之作,轉以為一種經典詮釋的方法論及踐行佛法的工夫論,在晚明三教會通思潮下,具有「貫通道識,理解與證悟合一的詮釋實踐」、「經世利生,朝向大乘佛教的詮釋轉化」之特出價值。獨此憨山式的定錨論斷,卻也不免造成老學和佛學相磨震盪時各自的義理滑失,不得不察。憨山解老宣教的歷程,可視為他施不厭普,修道總持的「春意繁花」,由憨山整治曹禪,使大鑒之道,行意粵地,並觀其解老作品,頗可得證其「教理實修、解行並重」,「三教歸一、經世濟生」之德,憨山以經綸為教,兼容外道的詮釋創造,志在弘法,延續慧命的用心,值得敬佩。
王慧茹

Wang, Hui-Ju

043-061
熊十力與唯識宗的差異──《新唯識論》「唯識」篇義理疏解

摘要

眾所周知,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識論》書一出,在當時引起了好一陣子的軒然大波。尤其是佛教界,針對此書給出了諸多嚴厲的批評,更激起了一場激烈的「儒佛之辨」,彼此來回往復激辯了很多次。但我們綜觀這些彼此的爭論似乎沒有取得任何的共識與和解,幾乎都仍站在自己學說或信仰的立場來立論去批評對方或替自己辯護,並沒客觀平實的去對待雙方的同異之處。鑒於此,本文希望藉由對熊十力先生《新唯識論》中的「唯識篇」做一詳細的義理疏解,期能對彼此之同異處進行客觀和如實的分判,盼能消除彼此「形同水火」的對立與誤解。
曾美珠

Zeng,Mei-zhu

063-076
孫過庭書學觀念「人書俱老」的審美分析

摘要

《書譜》是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的代表作,「人書俱老」出自《書譜》,但這一書學觀念的內涵尚未得到充分闡發。筆者綜述「人書俱老」相關論述,從證實、證偽此論的角度予以評述,認為:「老」是一個審美範疇,是技與道融合的一種境界。「人書俱老」的尚美歷程指向自由,老境的創構實際上是筆墨揮灑自由和情性表達自如的統一,在通往個人自由之路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協調人與書法的關係以致中和,即便難以調和,側重書「老」也可以推進人生藝術化進程。
陳華;陳瓊霞

Chan Hua;Chan,Chiung-Hsia

077-092
淺析莊子的欲望觀——以《莊子.內篇》為據

摘要

「吾喪我」之「我」是欲望之源,「我」基於主客二分的視角對他者進行分判而產生對抗、佔有之意。「喪我」是對主客思維模式的清除活動。「喪我」之「吾」無欲,「吾」完全喪失了以「我」為中心的關係傾斜與認知偏重,從而與整體世界為一。「吾」擁有「無知之真知」,因此能「以道觀之」,順其自然地「乘物以遊心」,在亂世中保全生命並在同於大道的意義上實現自我超越。
張海珍;李瑋皓

Zhang,Hai-zhen;Lee,Wei-Hao

09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