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呂祖及列聖仙佛降筆:《喚世奇篇》之詮釋 | 張家麟 Chang,Chia-Lin | 001-047 |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經」「傳」的詮釋發展分析摘要
研究易學,我們要問:一是歷代易學的傳、注、疏、論之理解與解釋的詮釋方向為何?二是易學詮釋的最高目標為何?三是易學詮釋的目的為何?易學研究就詮釋的方向,是一種創造性的詮釋,致分為兩派六宗。易學詮釋的最高目標,即是本體詮釋。例如「太極」。易學詮釋的最終目的,在於「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達於天人合一,臻於生命的恆常。易學詮釋綜合而言:其一擦拭詞語,展現新的意義,創造不已,永恆無限;其二易學詮釋的頂點,在於本體詮釋,人是存在的「牧羊人」,含著自身的「世界觀點」;其三是追求生命無盡,達到天人合德,內充德性,推己及人,德博而化,這是易學最高目標與方向。
| 趙中偉 Zhao,Zhong-Wei | 049-073 |
董仲舒《春秋繁露》對春秋讓國事例的引用摘要
“讓國”為春秋時期君位傳承的特殊事件,三《傳》對春秋讓國事亦有不同的評價與態度。董仲舒《春秋繁露》引用春秋讓國事之方式與目的,呈現出董仲舒不再延襲《公羊傳》推崇的嫡子繼承制,而是基於通經致用的原則,認為政權交接應以國家利益為原則。
| 諸葛俊元 Zhuge,Junyuan | 075-087 |
考察「媽祖遶境」從「信仰」面向「觀光」-以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為對象摘要
「媽祖信仰」原是區域性,在早期歷史中,屬於「海上神祇」。後,隨著移民拓墾,「媽祖信仰」因應社會階層中不同文化的需求,遂產生更多的功能性,信仰的受眾也擴大。近年來由於媽祖遶境活動的蓬勃,媽祖已從區域信仰轉成全國知名,也具有國際聚焦的關注度。而各地方的媽祖遶境歷經時空淬煉,逐漸發展成特殊的「文化觀光」形式,且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效益。本研究欲以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為考察對象,原因在於,它們的共性是:三間廟宇皆以媽祖為廟宇祭祀主神,且廟宇所在城市於臺灣社會早期發展上,都屬臨海城市。不過,它們在建廟歷史與遶境活動上,具有競合關係,且遶境路線、天數等細節也各自殊異;因此,衍生出不同的觀光面向。本研究透過比較分析,討論「媽祖遶境」如何從「宗教信仰」面向「文化觀光」歷程的現象與行為。
| 楊曉菁 Yang, Hsiao-Ching | 089-130 |
朱熹靜坐觀中的「儒理」建構摘要
宋明理學家對儒學的發揚,一方面既在於闡釋儒家義理,另一方面在修養工夫上亦多有著墨,朱熹身為集宋代理學之大成,尊崇儒家、力排佛老,他對儒學的發揚有許多建樹,在本體論、工夫論的建構上也有諸多貢獻。朱熹當時,許多宋代理學家都有靜坐的習慣,饒富旨趣地是,佛家僧侶、儒家學者都採用靜坐這門修養工夫,朱熹對此敏銳地進行分判,將「儒家的靜坐」與「佛家的禪坐」劃分界線,使得儒、佛兩線脈絡涇渭分明,不相混淆。本文從「朱熹靜坐觀對佛家『禪』的消解」以及「朱熹靜坐觀對『儒理』的建構」兩方面,對朱熹學說中獨樹一幟的靜坐觀進行闡述。
| 鍾永興 Yung-Hsing Chung | 131-147 |
明清之際王船山的《老》學義理論析摘要
王船山在詮釋《老子》時,並非如其所言是以《老子》義理之視域出發,遵守《老子》原文中的義理旨趣;相反的,王船山是以儒家義理之詮釋視域,嘗試將《老子》之義理「入於儒家之正」。而王船山透過其「兩端一致」之詮釋方式導正《老子》義理,轉化與重構《老子》義理中的「虛無」,將「虛無」轉化為儒家義理的「實有」。王船山雖對於《老子》義理有諸多之批判,然王船山並非完全否定《老子》之義理,王船山以為儒家最重禮樂教化,是以具有安定世道之功能。然《老子》義理僅能用於亂世,非恒久經常之大道。王船山認為唯有透過此種詮釋方式,在明清鼎革之際能恢復文化道統,延續民族命脈,為家國社會提供安頓生命之道。
| 李瑋皓 Li,Weihao | 149-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