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一沙一世界,剎那即永恆:自然界中的隱藏維度摘要
不管是科學界或宗教界的看法,都相信我們身處的三維空間只是更高維度世界裡的一個子空間而已。但是目前除了知道第四維是時間之外,更高維度的世界似乎是離我們很遙遠,只存在於神的世界中或是高能物理的超弦理論中。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線的維度是1,面的維度是2,立體的維度是3,維度也就只能是這三個整數之一,不能是分數。但這一認知在1970年代完全被顛覆了。1975年曼德爾布羅特(B. Mandelbrot)提出碎形幾何(Fractal Geometry,也稱為分形)的觀念,發現碎形體的維度可以不必是整數。這些年來科學家陸續發現,自然圖案原來都是碎形體,它們的維度都不是整數。而這一隱藏維度在越小越精細的尺度下,越能看得清楚。原來我們平常所看到的維度,只是事物的巨觀維度;在非常精細的尺度下來觀察,事物將呈現它們的隱藏維度。如果我們將巨觀維度當成是陽的維度,那麼隱藏維度即是陰的維度。研究發現隱藏維度內的事物正是巨觀維度事物的複製,而且不管將隱藏維度放大幾倍,所看到的結構和巨觀維度完全一模一樣。此即碎形幾何的自我相似性(self-similarity),也是大自然全息性的再現。古代哲人很早就意識到自然界的許多事物,其整體與局部存在著某種相似性。諸如《華嚴經》:「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周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局部隱含著整體的痕跡,也是太極陽(巨顯維度)中有陰(微隱維度),陰中有陽的最佳寫照。
| 楊憲東 Ciann-Dong Yang | 001-018 |
以生命多重相態觀論科學與宗教的結合摘要
科學與宗教都是生命活力的展現,分辨其異同有助於正確結合和匯通彼此。作者試以生命多重相態的觀點,論說科學與宗教所擅長的生命層次與方法,藉以明瞭彼此的分際而導正人類文化的發展,對大自然及生命展現更高的敬重典和諧的互動。生命是多層相態的實體,身體是物質相態,體力是能量相態,生理和心理的運作指令是信息相態,所有表現指令的功能集合成群即所謂心或心靈。心靈之上是萬有本性,本文不討論。科學擅長於掌握物質與能量兩相態的現象,經過三、四百年來的發展,造就了當今繁盛的物質文明及新穎的技術和觀念。宗教擅長的是心靈和信息相態的現象,自遠古以來,人類就在追求形而上的生命體悟,宗教不僅是歷代人心的寄託和生命真諦的了悟,更為人類的發展提供許多的靈感。從生命多重相態的觀點,科學與宗教各有其存在價值,也常互相影響。它們的相輔相成,讓我們能夠建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命的完整實現,必須仰賴它們的正確結合。
| 陳國鎮 Kuo-Gen Chen | 019-028 |
從理智探問到宗教依歸:論郎尼根的神學方法摘要
郎尼根(Bemard Lonergan,1904-1984)為當代整合認知理論直至人類探問終點的一個重要思想家。在其理論中,宗教上的依歸並非一個文化或個人選擇的問題,而是從理智經由道德而到達宗教的超越歷程,其能力潛存於每個人的本性中。這樣的觀察從人類理智上追求「意義」這個需求開始,首先人的求知欲與科學的建立連繫起來,其次在人對善(human good)本質意義上的把握,最後歸結宗教上對超越神的追求為人的價值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這樣的論證方式讓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涵蓋在一個一致的架構下,其論證具有條理與系統性,為建構神學體系一個重要理論。本文主要的目的即在論證郎尼根此一理論的階段歷程及自我超越的可能性,及為人們在自我超越的歷程中會有從理智到道德最後向宗教歸依的跳躍,最後我們論證到人性中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正是讓這個超越序列得以成立的主要原因。
| 陳文祥 Wen-Hsiang Chen | 029-038 |
The Endpoint of Civil Evolution: Reading "Dao De Jing" v. 80 as Climate Philosophy摘要
氣候變遷正使得世界食物供給不穩定,它有可能為生物圈的穩定、生命的多樣性以及未來的文明帶來重大災難。氣候變遷正在加速,它加快的速度比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所有預測更快。我們可以看見,氣候變遷已經是整個歷史上我們的物種曾經面對的最大挑戰。幾乎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和氣候變遷相匹敵。這件發展中的事實已眾所周知被描述為「全世界曾見過的最巨大的市場失靈」(請參照《史登報告:氣候變遷對經濟的影響》結論摘要,劍橋,2006)。因為氣候變遷是如此的危險,而且,因為氣候變遷是目前全球文明社會經濟架構體制化的結果,所以,對於好的生活、進步和文明真正應有意義的基本假設,氣候變遷已提出挑戰。我們似乎不能再逃避這樣的結論:如果文明希望能持續的話,如我們已知的文明必須改變。這種改變的起步很明顯,因為現在這些起步是必須的:減緩氣候變遷以及適應其作用。這二者都需要將世界文明轉變成後碳、後消費主義者、以及可能是後資本主義者的結構。這種轉變可以被描述為「文明的進化」。文明進化的氣勢顯而易見,它剛開始的起步亦復如此。但是姑且不論大量的自我辯解動機-例如:創造復原力、為永續而努力、轉換再生能源、安全及公平地縮小規模-有個問題會出現:針對這種轉變,有什麼可以作為更大的哲學上的架構。我認為道家思想可以提供這個需要的架構,而《道德經》第80章恰恰顯示出共同存在的遠見。共同存在可以說是社會發展的終點,也是文明進化的目的。在氣候變遷的時代之前,這遠見看似相當如夢似幻又似烏托邦。但是,當氣候變遷的時代已經開始,當緊迫性提高時,這遠見顯現出一個合理的、真實的以及實際的目的地。
| 德馬丁 Martin Schönfeld | 039-054 |
老子思想對東漢佛教譯經師安世高譯經之影響摘要
佛教大量譯經始於東漢桓帝時來華的安世高,安世高譯經以《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為最著盛名,而其經即以老子的清靜無為來說禪定。卷上說:「安為清,般為淨,守為無,意名為,是清淨無為也。」把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引入了禪修中。而「守意」一詞,也是受漢世當時流行的「守一」衍化而來。《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至漢《太平經》等書,推衍為「守一」,而安世高以守意來譯禪修時的止意、定意。此外,老子的有無之說,及清靜、無為、恬淡、寡慾等說,對安世高譯經也都有深遠影響。
| 蕭登福 Teng-Fu Hsiao | 055-066 |
使萬世奉同文之化:明清悉曇家對華梵聲韻的比較與會通摘要
講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曇章》隨佛教傳入中土,並隨著佛教在中土的傳播而發展成一門研求梵字音義的學科門類,即悉曇學,其發展、嬗變始終與佛教的興衰相應。宋元以來,儒釋道三教的融合與佛教諸宗的融合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明清之世,此風尤烈,「三教合一」、「禪淨合一」、「教在華嚴,行在淨土」是對此期僧人學行的真實寫照。與佛教發展的這種時代風氣相呼應,此期的悉曇學家亦矚意會通華梵文字,以「萬世奉同文之化」為職志,探求華梵文字聲韻的源流與異同。基於「等子為音韻根本,悉曇為等子根本」的緣生關係,悉曇家往往會通華語梵言,兼治悉曇等韻之學,顯示出一種融會貫通的學風。
| 周廣榮 Guang-Rong Zhou | 067-086 |
從觀音圖像談文人畫對儒釋道的融合與再現摘要
觀音信仰的歷史源遠流長,約於公元二世紀左右在印度成立,其後便迅速地在亞洲各地展開。唐宋以來為弘揚信仰,除了佛教經典有關的圖像外,更有流傳在民間的寶卷、傳說、話本、小說等佛教文學的流傳,加速促成庶民百姓對觀音的信仰。宋元以後,文人畫興起,不僅結合了文化、哲學、文學、美學,更精煉出其獨特的美學質素與特徵,從而產生獨特的審美品格。此時的文人畫家們透過自己的道德標準、宗教信仰、哲學觀念,無不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清晰可辨的烙痕。長期以來經此文化的醞釀發展過程中,這位外來的菩薩成為他們思維與創作的目標,由於詩人與書畫家的身分、生活經歷、社會環境的不同,使其作品各具面貌,更隨著歷史的發展與變革,時代風氣的轉換,世俗的好尚,觀音形象由佛畫轉變為親切、熟悉又慈悲的完美化身。在此期望透過宋元以來丈人畫家所創作的觀音圖像,尋繹出儒釋道融合的脈絡痕跡,並做整體性的觀覽、研析、綜合與歸納,充分地闡釋出傳統文人畫對儒釋道融合的精神內涵與所呈現出創新的圖像樣貌。
| 王瓊馨 Chiung-Hsin Wang | 087-102 |
抽象繪畫與道禪的空間美學摘要
當代藝術的抽象繪畫,除了受到二十世紀50年代期間,巴色拉的空間美學在歐洲的確具有相當重要影響力的思想之外;日本鈴木大拙的許多著作,他可以說成功地將禪的觀念傳播到整個世界,其中禪的空無思維,也對抽象表現主義起了重大的影響;另外,中國的書法與日本的書道都對抽象繪畫有過具體的貢獻。當代抽象繪畫大師朱德群與趙無極除了受到巴色拉空間美學的影響之外,本身的書法基礎及傳統中國哲學宇宙觀的空間美學也是重要的因素。
| 劉秋固 Qiu-Gu Liu | 103-118 |
憨山德清從「本明」到「迷妄」之詮釋摘要
從大乘了義經典的觀點來看,一切有情本自具足圓滿覺性,只因一念不覺,而喪失本明。心的本來面貌為何?心有哪些特質?為何眾生會生起妄念?什麼是「妄」確切的意義?「妄念」與「覺悟」之間的關係為何?妄念的形成與衍生的結構或程序如何?妄念形成了怎樣的影響?妄念所形成將眾生困鎖的結構為何?憨山德清(1564~1623)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賅攝三教,博通內典;本文透過其著作,分析其對從「本明」到「迷妄」之論題的深刻闡述。
| 曾瓊瑤 Chiung-Yao Tseng | 119-150 |
黃念組在《心聲錄》中對「彌陀淨土」之提倡摘要
黃念祖(1913-1992)是一位科學家(無線電通信工程學教授)和顯密圓通的佛學大通家,他於密乘造詣甚深,為民國淨宗大德夏蓮居(1884-1965)的嫡傳弟子,也極力弘揚彌陀淨土,被尊為淨土宗師。《心聲錄》是黃念祖闡釋佛法的代表作,本文主要探討黃念祖在《心聲錄》中對「彌陀淨土」之提倡,略分「闡發淨宗的心要」、「重視彌陀願王大願」、「強調持名念佛」、「弘揚《無量壽經》」等四個要點作一探討。從中可以清楚認識到他運用高超的智慧和救世的悲心,以師志為己志,極力弘揚老師夏蓮居所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用心闡發淨宗之正行:「信願持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極力勸勉我們「依止善導大師,持念彌陀名號」學習大師所選的五真實願,同時也提醒我們修任何宗派、任何法門都必須要發願求生淨土,入彌陀大願之海,否則難以有真正的成就,而他自己顯密圓通,卻能自行化他,一心歸向淨土,給我們作出最好的模範。
| 謝成豪 Cheng-Hao Hsieh | 151-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