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全球化脈絡中「神聖景觀」的發展與反省 | 巨克毅 | 001-019 |
三十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宗教觀念變化覽觀 | 劉仲宇 | 021-051 |
在二十一世紀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宗教 | 宋光宇 | 053-074 |
《瑜珈經》的三昧研究摘要
瑜伽是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內容,瑜伽的修行方法為古印度許多派別所使用,包括佛教。瑜伽對許多宗教派別都有較大影響。瑜伽(派)是印度六派哲學中的一個派別,《瑜伽經》(Yoga Sūtra)是瑜伽派的根本經典,是對古印度瑜伽修行方法的總結。三昧是瑜伽實踐過程中達到的境界,《瑜伽經》將三昧分為有想三昧、無想三昧、有種三昧、無種三昧、法雲三昧等。本文將疏理這些三昧的層次與境界,以加深對瑜伽修行次第的認識。
| 王慕齡 | 075-100 |
倓虛大師《念佛論》探析摘要
民國高僧倓虛大師(1875-1963),中年出家,追隨中興天臺的高僧諦閑法師(1858-1932),為天臺宗第四十四代傳人,是「教弘天臺,行歸淨土」的一代高僧。他的彌陀淨土思想,都全顯於《念佛論》之中,所談的淨土法門,據理論事,以事證理,並彰顯往生成佛之旨,莫不勸導大眾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筆者略分:勸修彌陀淨土法門、闡釋「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之意、開顯《法華》即《彌陀》之旨等三大要點來探析《念佛論》,從中得知大師強調念佛求往生的好處,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再墮落,永久不再造業。他提出「自性上就是彌陀,在唯心上就是淨土」的觀念,強調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西方淨土和唯心淨土都是一整個的。他認為《法華經》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是略說的《法華經》,念佛法門與《法華經》同為最上乘法。他指出中國佛教各宗派,不論禪宗、天台、賢首、三論、法相等,自古以來都能兼修淨土。還教導我們「呼吸念佛」,強調只要人有一口氣就念一聲佛,久而久之,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離一句阿彌陀佛,這方是真精進。
| 謝成豪 Cheng-Hao Hsieh | 101-121 |
李道純「守中致和」研究摘要
自王重陽以「全真」銘勵自許,在儒、釋二教對心性探討的交融浸潤中,轉化北宋以前道教飛昇成仙的修道目的,以全己道德性命之真為立教初衷。在性命雙修齊攝下,改革道教偏於煉形事功的片面性,並在一定程度上,以道教立場呼應了北宋以來心性命題,對道德命令或是宗教修行的內在急迫性。全真教呈現「三教合一」的教相中,元代中派李道純對「中」義的援用及連用,表現在融攝儒家「中和」思想、佛教「中觀」思想為代表。儒、釋二教原本自有涇渭的義理特徵,自此融匯為全真道理法與工夫的標幟,此二向度的方便權用,實構成全真教「三教合一」重要的義理環節之一。本文即從一、全真道思想「中」義的道教根源;二、儒家「中和」工夫的轉化;三、佛教「中觀」思想的深化,此三方面探討之。在第一節中,分析先秦道家以來,對「中」的構義,所顯示的道教心性意涵。第二節著重於全真典籍中的「中和」觀念,對於宋代儒學的轉化痕跡作出辨析。第三節以佛教「中觀」思想,如何深化全真道蕩相遣執的思維高度為立論重心。並在三向度的比較中,明白全真道中派李道純對「中」義的活用,如何成為其融攝儒釋二家的理據之一,終證其中派關脈所在,是為本文結論之歸趣。
| 徐敏媛 | 123-140 |
《真誥》身心靈合一的養生理論摘要
《真誥》是東晉時期句容地區上清經派重要經典,書中反映當時部份江東世族所信奉的道教思想。其中養生思想對早期太平道、傳統天師道、葛洪金丹道養生思想有所取捨,並加以整合形成兼顧身心靈各方面更完整的養生理論,具有承先啟後之價值。本文從身心靈三者關係說明《真誥》養生理論之架構,以見其特色。「身」指人的肉體「心」;代表人類內在抽象的意志、道德、感性及理性總和;「靈」則意謂人類追求的超越的神靈境界。煉身以延長在世壽命甚至長生不死、昇天成仙一直是道教養生思想的重點,因此早期養生思想是以煉身技術為主,以超凡入仙為目標,關注的是身與靈的轉變。但《真誥》一書突出身、靈轉換過程中「心」的關鍵性,提出「修心先於煉身」、「心為養生樞紐」的理論。所以《真誥》將之前諸家煉身與內修兩部分理論,藉由學道者的「心」串聯成一更完整之系統。心的動力來源為靈,靈不只是外在的超越的天界仙真,還包含內在於己的身中神。依此,《真誥》全書以仙真降告的方式,指導學道者修煉,並進一步提出「人神雙修(隱書)道法取代傳統房中術(黃赤)修煉,作為上清經派主要修煉模式,其體修煉方法-存思法更是要求修道者藉由淨身、靜心、思神以達身心靈合一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透過仙真積極介入引導,《真誥》首度提出中國養生思想史上正視學道者心理狀態的養生理論。綜言之,上清經派將養生觀念推展至身心靈密切相關甚至三者合一的方向,頗符合現代的健康概念。其積極面對傳統房中術衍生的流弊,運用存思服氣按摩等煉氣之法,在現代科學醫學實驗上獲得相當程度的證實,是一份對人類健康生活頗有助益的文化遺產。
| 林慧真 | 141-164 |
認識、實踐與宗教信仰 -《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論研究》評介 | 郭武 | 16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