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

2010年12月

論文作者頁碼
從臺灣的發展經驗看目前基督教在大陸上所遇到的問題

摘要

在臺灣60年來的宗教發展概況是基督教先盛後衰,佛教、道教和其他本土的民間信仰、民間教派是先衰後盛。主要原因之一是臺灣在國際交往中,只有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才能代表臺灣,民間教派更是向世界各國傳播,逐漸形成世界性質的教派。用這個經驗來看大陸上的基督教問題,就可以看到,目前正在經濟發展快速成長的階段,基督教和天主教有快速的發展是正常的現象。當大陸上開始投資文化建設,發展文化上「自我」時,固有的儒佛道三教方才是唯一的選擇。那時,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找不到他們應有的位置。到這時候,基督教和天主教就會進入平穩期,乃至於衰退期。
宋光宇001-030
當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與精神追求劉仲宇031-048
體悟天人,給力民族興盛-涵靜老人生命觀讀感

摘要

涵靜老人的生命觀念,內容涵蓋了生命概念、生命態度、生死觀、生命價值觀、終極生命追求等方面。在解釋生命觀念時,他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整體貫穿,叉吸納西方文化長於抽象思辨、講究邏輯性分析等特點,使解釋得較為完善。他以「和」為宗旨,論及人類與自然相處、人自身的內在平衡、人與社會關係等和諧問題,打開了人們在生命態度與價值觀念上的思路。在生死觀念上則以積極奮進之態引導人們。這些均對我們有啟示意義。
李似珍049-059
和子論:對中西哲學本體論思想的融通

摘要

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發明「和子論」,是在會通中、西傳統哲學本體論思想的基礎上,力求打通精神與物質、形上與形下,以及身體與心靈之隔閡的哲學嘗試。從本體論角度看,「和子論」不僅在概念設計和表述上,而且在思想內涵上都呈現出了一種融合身、心二元要素的理論特徵。作為一種具有完整理論結構及精神意義的新型本體論模型「和子論」乃是兼具有科學真理性和道德價值性的生命本體論,具有重要的哲學史和思想文化史意義。
蔡林波061-070
《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論天帝教教義發展歷程及其特色呂賢龍071-089
善終與生死超越:天帝教的臨終關懷

摘要

死亡是在世存有的終極問題,面對生命必經之路的死亡,如何而能得以善終乃是臨終關懷之要旨,同為醫學與宗教所深度關切。「醫學上的臨終關懷」基於一世之生命觀,針對臨終病患提供安寧療護,透過積極性的生理痛苦的緩解,提供病患心理與靈性上的平安,以協助其達到優質死亡的善終。這種醫學上的臨終關懷,我們可稱之為「狹義的臨終關懷」。相對於此,「宗教上的臨終關懷」則可名之為「廣義的臨終關懷」。「宗教上的臨終關懷」自然涵蓋「醫學上的臨終關懷」,但範圍更加寬廣,而其實質內涵與做法也不相同。在宗教上非一世生命觀的信仰之下,在世存有於臨命終時,面對一期生命存在的終結與另一期生命的開端之關鍵時刻,如何安然度過而有一好的歸趨乃是相當深刻的重大問題。若宗教上的臨終關懷僅僅扣就此一階段之實踐,則只是一種狹義的觀點與做法,雖說此一生死關頭至關重要,但就生命整體而言,仍不周延,尚不究竟。宗教上的臨終關懷實質上涵蓋了對於整個大生命的全然觀照,包括生活、死亡與死後。適切的臨終關懷實踐必然奠立在生命實相的基礎上,否則一切作為自不相應,僅只是形式上的虛文,雖有心理上的安撫慰藉作用,對於生命實質上之超越轉化,終究不相應。本文即在此認知基礎之上,展示天帝教之生命觀,進一步依此生命觀彰顯天帝教臨終關懷的核心精神-生死超越的奮鬥人生觀。
劉見成
張燕梅
091-116
道教存思術探微

摘要

「存思養生」,原是先秦神仙家修煉方術之一,自古即被視為長生成仙的重要手段。對於存思、存想之術,早期道教的經典,如《老子中經》、《太平經》都有不少關於存想術的內容。道教以為吾身中百戶之神,與天上諸神,係相呼應者。人身宛如一小宇宙,身體的情形,與宇宙的萬像是相通的。吾身各部位既有不同之神,因而修煉者須以觀想方式,使吾身之神行無守住門戶,便能得道成仙。東漢以後,存思術被納入道教方術體系之中,成為道教修煉防病養生的重要手段;後世道教的眾多法術都跟存思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六朝時上清派極重視存思身神、引氣行身的修煉法門,到了唐宋,並和內丹修煉精氣神的法門相結合。因此存思養生術可謂道教法術之根基,歷來養生家均極為推重,相關資料以道藏中氣功部分論述最詳。本論文嘗試分析討論:道教存思術之起源、發展、流變、內涵與特色,並與道教內丹之術及現代醫學作一會通考察,以彰顯道教方術之運用,期能較全面的掌握道教成仙法門。
孫嘉鴻11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