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

2010年9月

論文作者頁碼
中華文化天帝信仰的轉化與重現

摘要

中國人探討天帝信仰源遠流長,迄今仍是中華大地上眾多人們的重要的宗教信仰。不過,近年來中國大陸學者針對儒家思想與儒教信仰引起一些爭辯,主要關鍵因素在於儒家知識份子對於天帝信仰的轉化,以哲學思維「人文化成」方式重新理解天帝信仰觀念;而社會中下階層百姓則仍保有原來的至上神信仰成份。本文首先將從中華文化天帝信仰的根源與發展探析之,其次針對天帝信仰的轉化方式與內涵加以分析,最後則對台灣地區新興宗教:天帝教的天帝信仰觀念的重現,予以新的詮釋與探討。
巨克毅001-014
宗教生態話題散議

摘要

當前中國的宗教態勢,其實是我國國情整體上已經並且還在發生的重大變化通過宗教領域的反射。「宗教生態」在這個時候作為社會文化現象被注意,作為與社會宏觀管理有關的話題被提出,正顯示了學術界和政策設計部門對於上述重要社會變化的一項共同反應,特別是與被視為西方思想文化載體的基督教在新時期宗教格局中的比重逐漸增大有著密切的關聯。只有將促使宗教生態平衡機制的自然形成這項系統工程,納入國家文化戰略(包括國民教育)的框架加以通盤規劃設計,才有可能從根本上為構建和諧社會鋪設一層張力在安全係數之內的「宗教保護膜」。
張新鷹015-024
《莊子.秋水》何以見外王邦雄025-038
《老子》對於儒學的批判-以郭店《老子》第十八章的「仁義」批判為中心池田知久039-053
宋代梅山峒蠻族屬新證-以新化梅山奉氏家族為例

摘要

本文根據新發掘出來的史料,對宋代梅山洞蠻的族屬提出了新的論證,認為宋代新化奉家峒的奉姓「蠻猺」,是現今新化縣奉家山奉姓家族和隆回縣虎形山奉姓花瑤的族源。現今新化縣奉家山奉姓家族的本來族屬應為瑤族。瑤族在梅山文化的多元構成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萬里

Li Wan

055-067
儺神韓信-梅山祖靈蚩尤的漢化替身陳子艾
李新吾
069-099
論雪峰義存禪師的禪宗教學方法

摘要

雪峰義存是唐末五代時期一位卓有建樹的禪宗大師。本文從回歸心地、即妄顯真、隨機指示、策發開導、重視操履等五個方面對其禪宗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總結,以期能對禪宗的教育方式有所理解、契入。
張云江101-112
《史記》、《漢書》區域文化觀的比較

摘要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史記》〈貨殖列傳〉便述及各地的風土人情,《漢書》更有〈地理志〉說明各地的風俗。《漢書》〈地理志〉雖然參考了《史記》〈貨殖列傳〉,兩者對區域文他的形成有不同的認知。現代社會,各區域文化問差異縮少,生活漸趨同質化。因此在比較《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兩者區域文化觀的歧異時,企望也能對現代社會的某些困境,有所反省。
蔣義斌113-126
當代儒學詮釋的分化及其省察

摘要

由孔孟所創建的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流精神傳統,也是東亞地區文明重要的精神資藉。因此,在混亂的廿一世紀,如何從儒學汲取智慧,重新安立天、地、人、我之間的和諧秩序,也變得格外重要。但是,儒學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確認儒學作為成德之教,其基本義理性格為何。可是質諸當代儒學的詮釋,對於應該如何定位儒家哲學的義理形態,學者的見解紛亂不一。換言之,當代儒學的研究,已然進入必須從詮釋學角度切入,這才可以幫助我們從各式各樣的詮釋系統中,找到定位,從而為儒學參與世界文明的對話平台,既能兼具本身的特色,又能針對西方主流的文明,有所反省有所批判。因此,本文之作,主要是順著三個議題方向展開。第一個問題是要辨識儒家成德之教究竟是一種「規則倫理」觀,還是「德性倫理」觀?第二個問題,儒家人性論是一種主體性哲學,還是一種接近海德格實存哲學進路的人性觀?第三個問題,則主要在探討儒家的人性關懷裡,是否涵蘊著某種形上學?如果是的話,這種形上智慧又具有什麼形態,足以與西方傳統形上學有所區別。作者無意在前賢各種詮釋成果上妄自區分真假對錯,而是要指出這些詮釋的差異,往往來自於我們資藉的概念、語言,以及問題意識。事實上,當代儒家詮釋上的爭議,已經不知不覺捲入西方現代與後現代之爭。如何保有儒家重實踐,重歷史參與的「時中」精神,而不致落入思辨理論、系統哲學的僵化形式,應是我們當前重新為儒學做義理定位首要的考量。
袁保新127-147
慾望之身體論述與禮之意義

摘要

先秦「人文式」的虛靜工夫,雖與「自然氣化論式」的虛靜工夫有所差異;但若從身體觀的角度而論,其實踐工夫中,必也含有虛靜工夫的某些特質。就以本文立基於先秦氣化思想,嘗試性地以氣紀之身體論述;探討人類深層所具存之慾望是以怎樣之方式形構出多采多姿之人文活動。同時,基於這些自慾望而出人文活動在先秦儒道思想家中,又是以怎樣之態度于以看待。尤其在對治慾望之前提下,儒家如何提出一套合乎人性之思維,以說明「禮」之工夫實踐所具備之親切性,此乃本文所關注之處。本研究初步得知「禮」之含義,表面上雖是一種人際交往的形式規範,但是其中實質精神,卻是立基於治理血氣、克己私欲,以致全和的觀點。而治血氣、克私欲,與道家致虛工夫的目標;而至全和的狀態,亦可說是靜篤的狀態相貫通。因此,這種人文式的工夫,必也掛搭上氧化宇宙的思想,而發展成為同質異用的設想。因此「克己復禮曰仁」的「仁」,當是在氣化思想下,對於身體實踐擴充而得的境界。所以在後儒中,當有可能是基於這種實踐形式,而得以高喊「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字宙論式語言。是故,當學者重視民氣的平正而集義踐仁,那麼其盡心知性朗現本體的覺照而充溢「正氣」時,便可成就與萬物同體的相感型感通;反過來說,當學者重視人之自然本質的回歸,而見素抱樸,坐忘心齋而通乎天下以「一氣」時,亦能成就與道同其造化的化感型感通。因此,在這種深層性的根源研究之下,人文式之虛靜工夫,可說是以「家」為身體的實踐空間。學者在這個空間下,圓滿克己復禮,愛人成仁的雙重面向,而成就其自然氣化式的人文化的身體。
黃崇修14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