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期

2009年6月

論文作者頁碼
從磻溪到龍門:丘處機宗教修煉境界的提升歷程郭武001-010
莊子道論之義理性格探究

摘要

莊子「道」論乃其哲學之核心與精彩,其「道」論所透顯之義理性格與特色,代表先秦道家人生哲學之高峰;也涵蓋莊子語言哲學、工夫修養論諸多層面之完整內涵。故本文分別由「道」論之形上性格、語言進路與工夫性格等層面切入,期能勾勒出莊子「道」論之完整面貌。首先,由其「道」論之形上性格入手,先就老子「道」論之形上性格作解析與探討,藉以釐清老莊「道」論之傳承關係及其異同,進而揭露莊子「道」論獨到高明之處。再者,經由莊子「道」論語言進路之分析,領會莊子語言進路之透脫與高妙。最後,對「道」論之工夫性格作剖析,呈現莊子體「道」工夫境界層面之義涵;並透顯莊子立足於真實生命的反省上,所具有生命的學問之意義。
吳建明

Jiann-Ming Wu

011-032
《黃帝四經》對《老子》思想之傳承張鴻愷033-046
道家、道教之「道」中的生命意識與生態女性主義的一個可能視角蔣朝君047-060
慧琳〈白黑論〉探究

摘要

慧琳所撰寫的〈白黑論〉又名〈均善論〉或〈均聖論〉,此文在中國形神思想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在發表之後即引起軒然大浪,因為慧琳是出家人,卻史無前例地大膽批評佛教,自然被信眾大家撻伐,欲加擯斥。當時的反佛者何承天乃修書請宗炳試論儒釋兩家的長短,自此即掀起一連串熱烈的爭論。這一連串爭論不僅是東晉南北朝三教爭論的問題之一,也是形神思想發展的關鍵。故該文的重要性是居然可知的。〈白黑論〉是以一問一答的方式撰寫,其中代表儒家的白學先生向代表佛家的黑學先生詰問,在一來一往中,雙方互有攻守,但白學先生的觀點是否能切中其要害,又儒釋兩家是否「殊途而同歸」?慧琳是否有貶抑釋家的意圖?這篇文章對兩家爭論的態度和意義為何?本文即從慧琳的時代背景、撰寫動機及其內容著手探究,期能給予上述問題公允而客觀的解答。
黎惟東061-077
葛洪對王充形神思想反省與發展之研究

摘要

在中國思想的發展上,葛洪是首位公開替王充的思想作出辯護者,尤其他的形神思想,在接受王充「形盡神滅」是生命普遍規律的同時,更由「骨肉精神,合錯相持,故能常見而不滅亡」((訂鬼))的思想矛盾,發展出「形神俱不滅」,凸顯普遍規律中所存在的差異與特殊性,及他對王充形神思想、論點反省後之發展,也是他對王充「疾虛妄」精神的落實。本文即透過葛洪的形神思想與王充形神思想的關係,釐清與闡析前者對後者思想反省後的發展。
葉淑茵079-095
華嚴宗人間佛教思想探微

摘要

人間佛教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目前對於華嚴宗人間佛教思想的研究卻缺少相應地聚焦。因此本文擬從華嚴宗的理論內部去探析其中所具有的人間佛教意蘊。這具體體現為從華嚴宗對現實人生的重視以及對儒道相關教化思想的互動與充實中去揭櫫出華嚴宗力求在心性層面彰顯出自身的人問佛教思想,即個人顯現本覺真心的心性修養的重心與維度,應該落實在人間無礙遍行的菩薩道實踐中,也就是說,佛教注重的是以無分別精神契入人生與世間的建設從而實現淨土,而不是逃避建設人類社會的責任。
繆方明097-110
漢語東正教研究:歷史、現狀與未來

摘要

漢語東正教研究的啟蒙使者是俄國東正教傳教士。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漢語東正教學術研究活動才真正大規模地展開。近二十餘年來,中國的漢語東正教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一大批東正教神學、哲學、史學和文學名著被譯成漢語,漢語東正教論著也相繼問世。為了保證漢語東正教研究沿著規範化和系統化的方向發展,漢語東正教的工具書建設勢在必行。此外,漢語東正教研究者還要擴大視野,加強對世界各東正教會和民間東正教派的研究,加強對東正教與基督其他宗教、東正教與中國傳統宗教的對比研究。相信隨著學術領域的不斷拓寬和研究隊伍的逐漸壯大,漢語東正教研究將日漸成熟和完善。
戴桂菊111-122
亞洲神學之實況化詮釋學的形成與轉變

摘要

自啟蒙連動以降的幾個世紀中,聖經詮釋的領域一直是由歐洲(特別是德國)自由神學的「歷史批判法」所壟斷。直到廿世紀初才被巴特《羅馬書注釋》的「神學釋經學」以及稍後布特曼的「解神話詮釋學」方法所打破。然而,巴特和布特曼的神學的關注的對象仍舊是以歐洲基督教會和社會為主;其內容對於思維方式、宗教文化與社會處境截然不同的亞洲基督徒而言,難以感同身受。於是,有些亞洲基督徒就在第二次大戰後逐漸產生的「後殖民論述」潮流中,深入檢討殖民時期西方傳教士在亞洲地區所做之「宣教」的功與過。雖然這群亞洲神學家們肯定西方宣教師將福音帶到亞洲的貢獻,然而,也對他們在強勢宣教過程中對當地文化的忽略甚至鄙視提出深刻的反省和強烈的批判。亞洲神學家們將這些「反省」與「批判」統稱為「亞洲神學」。亞洲神學批判的範圍及於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經典……等各領域。本文的旨趣是探討亞洲神學在聖經詮釋方面所做的努力。為了跳脫西方聖經詮釋學,亞洲神學家們強調一種「實況化詮釋學」。一開始,亞洲神學的先驅黃彰輝將這種為了宣教而從事的實況化詮釋學視為「從文本到實況」的努力,亦即重視聖經與實況之間的平衡互動。然而,由於諸多亞洲國家政治社會的獨裁與動盪,亞洲神學所關注的焦點逐漸轉移對專制政權的批判與民主化的要求。因此,實況化詮釋學的重心也逐漸變成「從實況到文本」;也就是「根據亞洲各地的政治和社會實況作為聖經詮釋的依據」之釋經學。本文分為五個部分來論述之。第一,觀察亞洲神學在基督宗教內部的發展。由此發覺,亞洲神學其實是一種反西方基督教傳統的運動。第二,論述亞洲神學的兩個主要任務:使福音在亞洲文化中被認同,並在基督宗教和其他宗教之間開啟建設性的對話。第三,說明亞洲神學最重要的方法論-實況化原則。扼要地說,此方法論就是堅持以亞洲各地特殊的社會-政治實況來理解基督教信仰,而非對西方宣教師的教導照單全收。第四,探討亞洲神學家如何把實況化方法應用於聖經詮釋上。他們認為,實況化神學詮釋學是以突顯「亞洲特性」為前提,以打破聖經中心主義,並「從其他經典發掘聖經的意義」為終極目標。第五,對亞洲神學詮釋學作一個粗略的檢視,除了提出它尚待釐清之處,也藉此澄清亞洲神學家對「傳統神學」的誤解。
歐力仁123-142
斷乎不可!-讀卡爾.巴特《〈羅馬書〉釋義》1-3章方旭145-155
當代三一教的復興與轉型林國平157-172
閩南順正王信仰起源探析何振良17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