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期

2008年12月

論文作者頁碼
全球化時代的理性反思與人類前途-從經濟、社會與宗教信仰論述巨克毅001-020
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以義烏伊斯蘭教為例王宇潔021-028
資產還是負債?論儒家義理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彭立忠029-043
老子宗教元素與社會經濟和諧發展陳水德045-052
孟子與《易傳》「命」論之研究

摘要

孟子與《易傳》之「命」論,乃踵繼孔子仁學之道德實踐理趣而來;透過孟子「立命」與《易傳》「至於命」內涵之考察,可以看出「命」論在先秦儒家哲學發展中之演進軌跡。孟子「命」論由「性命對揚」、「命與義合」,進而揭示「立命」之理。《易傳》則由「各正性命」、「順性命之理」建構其性命論之本體義,再則以「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貫通「命」論之本體義、工夫義與境界義;而「命」亦成為先秦儒家天道論之內涵。對比而言,原本在孟子心性論中以「天」為究竟意義與價值之所在;在《易傳》天人哲學之發展脈絡底下,則「天」、「心」、「性」、「命」皆融通而一,成為先秦儒家道德哲學究竟而圓滿之發展。
吳建明053-083
顏鈞的悟道、修道與傳道

摘要

顏鈞處居晚明此一時代,泰州學派將陽明思想往民間傳遞的時候,顏氏以其特有的簡單化、平民化、神秘化、團體化的宗教氣質,更深刻的影響著市井小民的思想,可以說顏鈞的思想是他自己說的「庸中學大」「心為最庸」,過去的思想研究,往往以顏鈞是王學的狂禪,非禮教所能束縛的這些話加以否定,這其實也是顏鈞對於儒家所作的一種更深的改造,顏鈞的思想繼承了王陽明的思想特色,旨在擺脫「理」的束縛,認為要自作主人,他常突顯神秘的覺悟經驗與直覺感受,並不太長篇大論作學理分析,於是很具有宗教性,如顏鈞的悟道過程主張閉關悟道、凝神主一,流通一身的氣機。重視養生,十分重視一己的身心性命,簡直像是佛道的修行方法,顏鈞在對治慾望方面只求掌握心體,其他都經常擺脫。顏鈞認為欲望若要真探尋其源頭,應在心靈,不在形軀,一味制欲最多只是解決身體欲求的問題,未能由根本著手,如此修養的工夫手段便應集中於心靈,這是他很獨特的思想建設。
許志信085-107
試論當代臺灣佛教界對青少年教育的介入與影響何綿山109-132
彭紹升「戒律思想」探析

摘要

佛法以戒為根本,無論修學哪一種法門,都必須遵守戒律作為修行的基礎功課,方能藉由所修持之法門(如:參禪、念佛、持咒),以達成「戒定慧」三學修習的效果。因此,自古以來皈依的佛子,不論在家的居士或出家的僧侶,都必須遵守釋迦佛陀制定的戒律,以在家居士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即是三歸和五戒,其最終目的即在於使佛子能防惡止非、斷惡修善。然而,清初乾隆時期的彭紹升(1740-1796),是一位儒釋貫通的學者,也是一位弘揚淨土不遺餘力的大居士。筆者考察其生平事蹟,發現他初學佛不久,即誓守佛門戒律,不犯威儀,嚴以律己,守戒如僧。彭紹升能以居士的身分,恪守佛律,難能可貴,引發筆者研究的動機,因此,本文擬將從他的〈體仁錄敘〉、〈戒殺論上.下〉、〈論梵網經婬戒〉、〈南園放生池碑〉等文中,全面來探析他的戒律思想。
謝成豪133-147
超個人心理學的美感經驗

摘要

建立超個人心理學的基礎大廈-靈性,透過「提昇意識狀態」的靈修,會引起異常意識狀態,而導向高峰經驗或神秘經驗,這樣可以獲得「美感」的經驗。這種經驗是天人合一的、亦是物我合一的美感經驗;是一種忘我、無我、忘物、無物的自我超越的境界;在美感經驗中,由於無所私求,因而自由灑脫,無所掛礙,這正是康德所謂之「無所待於利的滿足」,亦是莊子所言之無己、無名、無功的逍遙境界,而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至樂無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感經驗。
劉秋固149-164
客體化世界觀的批判與超越-論別爾嘉耶夫的末世論形而上學思想

摘要

別爾嘉耶夫認為客體化是外化,是墮落,是精神對自己的異化,客體化的特徵表現為客體與主體的異化;普遍性對個性的吞噬;必然性對自由的先在和無個性的個體理解。一切客體化了的事物都是部分的,而非整體的。客體化是反人格主義的,它意味著對個性的異化,客體化的奴役,不僅表現在存在、上帝等觀念,而且也表現在外化了的民族、國家等觀念。客體化是人的墮落和向外拋出,他使人服從無個性的現實,對於客體化奴役體系的破解,就在於對上帝、存在、自由、創造和神人性等觀念的重新理解,以此來建構末世論的形而上學。
周來順165-176
西北道教歷史概論樊光春177-187
從治身到治國的完美體現-《老子河上公注》義理析論張鴻愷18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