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

2006年12月

論文作者頁碼
藏傳佛教寧瑪巴大圓滿法與慧能頓悟禪之比較研究

摘要

大圓滿法是藏傳佛教寧瑪巴(寧瑪派)的究竟教法,寧瑪巴雖未如其它派門有嚴密的組織與發展,比較有規模的宗教活動,也在11世紀時的「三素爾」家族方才開展;然而其法脈淵源,卻是遠承前弘時期的蓮花生大士。因此,寧瑪巴由教法淵源上而言,是個法脈歷史比較悠久的宗派,因此,無論在中心教法、經典、僧人結構與工夫實踐進路上皆與其它派門相異。依寧瑪巴九乘次第之判教觀,所謂的大圓滿法乃屬於內密三乘中之無上瑜伽(阿底瑜伽Atiyoga)或稱大圓滿次第,其中無上瑜伽分為心部、界部、口訣部三部,而口訣部復分為阿的、借的、仰的三部法,以仰的最為殊勝,又稱「大圓滿心髓」;大圓滿心髓的方便正行乃「且卻」和「妥噶」,其中心修法涵攝了瑪哈瑜伽(大瑜伽)、阿努瑜伽(無比瑜伽、隨類瑜伽)和阿底瑜伽(無上瑜伽)的一切修行方便。「且卻」義譯為「立斷」或「剎那定住」,屬於修定法,旨在體悟自性本淨之心體;「妥噶」即「頓超」,屬於修光法,乃繼且卻修定基礎,以看光、修光為修證方便,由此得見「明體」、五方佛與本尊壇城,直見清淨法界所顯之妙有實相,進而融內智與外光為一體(此為融點化光);在此,「且卻」修定得證空性,「妥噶」進一步起現法界妙有實相;由此,大圓滿心髓之真空妙有內外圓滿,故修行者為此體證自然光明智(內證智、菩提心、心性、如來藏、自然智),成就無死虹身圓滿三身果位。一般學界認為大圓滿法與禪宗有淵源關係,因此,部分學者將兩者完全等同視之,進而忽視其間細微與根本的差異。在此,本文認為大圓滿法或許在發展淵源上、境界上與禪宗思想有所關聯與融通,然其義理根源與工夫進路有著顯著的個別特色,不可逕視之為同源同脈發展,或者等同視之。筆者特就寧瑪巴大圓滿法與慧能頓悟禪入路,由義理內涵(心性論、本體論)、境界義與工夫進路等面相,來比較分析其間之異同,籍以指出大圓滿法與慧能頓悟禪之各自殊勝之處。
吳建明001-016
藏傳佛教寧瑪派大圓滿法初探郭耀華017-026
天台的觀音感應論-以智者大師的《觀音玄義》為中心

摘要

《觀音玄義》是天台智者大師(538-597)以「五重玄義」,來解釋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題──「觀世音普門」五個字的註釋書。其中,第三重玄義明示《普門品》以「感應」為宗,因此本文探討《觀音玄義》之「感應」思想。在原始佛教中,眾生必須依於自身的斷惑而獲得解脫,然智者大師在《觀音玄義》中則採大佛教凡聖是「不一不異」的立場,主張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尋求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的感應救度,也是眾生解脫苦難的重要法門。
釋大參027-048
法藏六相圓融思想研究徐敏媛049-068
《密嚴經》思想之分析與重構釋見唱069-079
試論禪學對王陽明心學的影響

摘要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代表,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對中國哲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思想是陸(象山)、朱(熹)、禪(宗)三學合流的產物,尤其不能忽視禪學的影響。理學家幾乎都有“出入佛老”的經歷,但是由於恪守的價值理念和信仰不同,幾乎都對佛教進行了批判。王陽明對佛教的態度較之其他理學家不同,雖然也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審視佛教,但是不迴避、不否定佛教對其思想的影響,甚至鼓勵門人學禪周佛。正是對禪學的吸收與借鑒,使王陽明的思想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顯示了更為灑脫的人生情懷與更高的生命境界。本文從王陽明的本體論、工夫論以及本體與工夫合而為一等方面探討了禪學對其思想之影響,以此窺見禪學影響在陽明子思想中的特殊作用。
王麗梅080-088
笛卡爾哲學的神學基礎

摘要

笛卡爾哲學首先從方法論的懷疑出發,確立了哲學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在這個原理的基礎上,笛卡爾引出了存在於我思之中的觀念的確真性的問題。本文在考察笛卡爾哲學的內部結構的基礎之上,試圖論證,如果根據笛卡爾哲學由理性所發現的確真觀念被理解為僅僅立足於理性的明證原則,那麼,恰恰是自然理性的自我確定性本身就無法得到保證,因為如果除開理性原則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可訴求,那麼,在自然理性的確定性與能夠賦予理性以確定性的上帝存在的知識之間的所謂笛卡爾迴圈就無法被打破;因此,為了確保理性的觀念是確定的,就需要引進神學信仰,以打破笛卡爾迴圈。笛卡爾本人的確注意到了迴圈問題,但是他並沒有充分意識到神學在他論證觀念的確定性的基礎中實際上所起的作用,儘管在他的哲學中並不排除神學信仰。最終,本文得出結論認為,笛卡爾哲學必須容忍神學信仰與理性原則之聯建對其體系的基礎地位。
張繼選089-099
淺析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宗教觀釋見卯100-110
從〈十六經〉篇黃帝君臣的言論看《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思想特色劉文星111-122
論墨子天鬼觀念的功利色彩及其困境

摘要

墨子的宗教思想最明顯表達在他的「天志」、「明鬼」二觀念中,這兩個觀念其實又有若干互涉交錯,並非兩個平行獨立的思想,因而有學者認為墨子中的天和鬼二種觀念有漸趨於混合的傾向。本文所論述的天鬼觀念,則用比較寬泛的定義。本文試圖以〈天志〉、〈明鬼〉諸篇作為主要的範圍,站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一方面希冀整理過去對墨子天鬼觀念的研究,藉此釐清其涵義、目的與功利色彩;次則援引西方宗教學理論進行討論,並從中試圖對墨子天鬼觀念難以為繼的原因作出分析,以期達到不同面貌的詮釋向度。
陳伯軒123-137
呵護中國原創醫學-搶救防治傳染病科學遺產林中鵬138-146
道教的時間觀及其特點(上)-道教時間觀的主要範疇趙芃147-159
《太平經》成書的中間環節-“洞極之經”年代考論(下)姜守誠160-178
通往世界和平之道-當代土耳其思想家M. Fethullah Gülen之「宗教對話」觀林長寬179-195
試析伊斯蘭教倫理體系的形上結構

摘要

任何一個理論體系的建立都仰賴於內在邏輯結構的圓通,尋求道德最終的根據是倫理體系建立的形上前提,道德何以可能又何以能確保其實現是每一個倫理體系都必須解決的問題。伊斯蘭教倫理體系的形上結構以此三個基本問題為軸得以確立。作為宗教倫理體系的一個支系,伊斯蘭教倫理體系難逃尋求唯一神為道德最後根據的窠臼;真主賜予穆斯林前定下的自由意志使道德成為可能;末日審判保障了德福一致的實現。
顧世群19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