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儒家的“天人合一”觀與當今的“生態問題” | 湯一介 | 001-016 |
宋、元淨明道與儒學關係綜論:兼談影響宗教融合的因素 | 郭武 | 017-034 |
與天的“對話”:陸九淵晚年祈雨思想探微摘要
陸九淵是南宋著名的心學大師,是儒家的重要人物。他以“心即理”高揚了“尊德性”的道德理性,以“不知神佛在何處”鄙棄了拜神的思想,強調注重現實的理性精神,並且重視對當下現實人生的關懷。然而,在他晚年的祈雨過程中,充分展現了對神的重視與敬畏,理性與信仰在這裡時而衝突時而圓融,這些體現出了其儒家思想的特殊性與複雜性。同時,這也向我們提出了如何看待及處理理性與信仰關係的問題。
| 繆方明 | 035-047 |
老子與陳國巫術文化 | 陳育民 | 048-055 |
唐代宦門婦女的道教信仰 | 岑靜雯 | 056-077 |
大乘菩薩道思想的形成:從原始佛教時期貫通到部派佛教時期 | 釋見晨 | 078-089 |
慧遠〈形盡神不滅〉探究 | 黎惟東 | 090-105 |
佛學與天文學之對話:宇宙為何是這個樣子 | 釋見見 | 106-123 |
淨土法門的臨終關懷摘要
現代醫學的進步,克服了許多疾病對人類生命的威脅,但終究克服不了生命最終的歸宿-死亡。尤其面對不可治癒之患者,任何的醫療措施對他而言,雖然能夠延長其生命(prolonging life),讓他活得久一點,但究其實可能只是延長死亡的過程(prolonging dying),讓他延後死亡罷了。嚴肅地面對此一問題,現代醫學乃產生了「典範的轉移」(paradigm shift),即以治癒(cure)為中心轉移為以關懷(care)為中心。這種不以疾病治癒為目標的臨終關懷(terminal care)新典範,具體地落實在日益受到重視的安寧療護(hospice)運動上。在醫學臨床上,一個有病將死的人,稱為「瀕死病人」(dying patient)。醫學上的臨終關懷,即是針對這些瀕死病人的安寧療護,透過積極性的生理痛苦的緩解,提供病患心理與靈性上的平安,以協助其達到優質死亡的善終。這種醫學上的臨終關懷,我們可稱之為「狹義的臨終關懷」。相對於此,淨土法門的臨終關懷則可名之為「廣義的臨終關懷」,因為每個人,就其生命的本質而言,實質上就是一個「瀕死的人」(dying person),不論其無病還是有病在身。淨土法門的助念往生是奠立在佛教生命哲學基礎上的臨終關懷方式,這與醫學臨終關懷背後的生命哲學大異其趣。臨終關懷的根本目的在使瀕死者得到善終,在醫學安寧療護上,此一目的體現為:透過積極性地緩解痛苦,而達到死亡前之美好的生命品質,讓瀕死者了無遺憾而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的盡頭。淨土法門的善終則是要讓死者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比於宗教的形上智慧,醫學臨終關懷上正確的做法,在淨土法門的臨終關懷上卻是有大害的。這其中最大的癥結在於二者對於病痛意義之差異性的理解,而此差異性理解又與其背後之生命觀密不可分。
| 劉見成 | 124-143 |
略論東方基督教 | 樂峰 | 144-160 |
尼古拉.洛斯基的價值哲學 | 張雅平 | 161-171 |
骨骸的替代物與祖先崇拜:福建的案例摘要
本文借助於族譜資料和田野訪談,探討在沒有祖先骨骸或骨骸不全的情況下,閩人是如何處理祖先崇拜問題的。在風水觀念的左右下,閩人用銀牌、木主乃至其他替代物來做為繼嗣的象徵。與此相應的,民間關於魂魄的觀念,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福建的異例表明,海外人類學者形成的某些“通識”應該進行適當的修正。
| 陳進國 | 172-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