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
華東師範大學涵静書院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上海市「中國詮釋學研究」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
法聖書院
詮釋與創造:中華文化薪傳與新詮學術研討會
上海市
宗教哲學研究社於今(2024)年7月5日至9日,與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華東師範大學涵靜書院、上海市「中國詮釋學研究」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法聖書院等學術單位聯合主辦,並延續與華東師範大學多年來的合作,繼往開來舉辦兩岸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主題:「詮釋與創造:中華文化薪傳與新詮」是本教輔翼單位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與華東師範大學間的合作,在睽違十年後,雙方第五次在大陸的學術交流,具有承先啟後之意味。
前三次會議地點均在上海,其年份與主題依序是:2007年「中國傳統宗教與人文精神研討會」、2009年「現代宗教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2011年的「現代化進程與當代宗教走向學術研討會」,第四次會議則是2013年在浙江長興舉辦的「啟動宗教、哲學與科學相結合的時代─中華文化與宗教、哲學、科學之關聯性學術研討會」。
本社由沈明昌(緒氣)理事長及前華梵大學校長高柏園教授(宗哲社理事)領隊,邀集國內各大學教授、赴陸任教臺籍教授十二人,前往上海與會。上海方面,則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涵靜書院院長,同時也是詮釋學學科權威的潘德榮教授,以及華東師範大學涵靜書院副院長兼法聖書院創辦人安倫教授共同主辦,並邀集該校哲學系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多所大學共計十位教授發表論文。
兩岸學者合計發表篇數達二十餘篇,兼與會交流、觀摩學者近五十人,假「法聖書院」展開為期一天半的學術交流。
本次會議主旨:「詮釋與創造:中華文化薪傳與新詮」一方面希望以詮釋學研究為基礎,繼續推進詮釋學方法論在各個領域的開展;另一方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詮釋對象,聚焦於哲學、宗教、文學、出土文獻等領域之研究,期冀加強兩岸不同領域學者的交流與合作,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不斷推進人類文明新型態的創造。
會議伊始,由安倫教授主持開幕式,本社沈明昌理事長、潘德榮教授致開幕詞。沈理事長提到:本社自1992年開始,在涵靜老人授命李子弋教授(維生先生)帶領下,開啟兩岸學術交流,至今長達三十餘年;也提及,儘管2020至2022三年逢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不得不暫停兩岸的實體交流,但本社仍透過「線上研討會」、「宗教神學講座」、「圓桌論壇」克服空間限制,持續與各學術領域互動。
疫情之後,本社積極恢復兩岸各界的實體交流,去(2023)年前往北京,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舉辦兩岸宗教學術研討會,而今年則有幸在創社理事長涵靜老人1932年創辦上海宗教哲學研究社的所在地–上海市,以及維生先生李子弋教授的大學母校、以文史哲領域、師資培育聞名,同時也是「985」、「211」工程下的重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為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合作,共同舉辦「詮釋與創造:中華文化薪傳與新詮」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深值紀念。並由衷感謝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向校方與上海市臺辦申請此次會議,以及法聖書院安倫教授所帶領的所有工作人員細心籌辦,祝福本次會議圓滿成功。
此外,潘德榮教授、安倫教授也紛紛述及與維生先生李子弋教授,以及本社間的學術交流情誼。尤其本次研討會在疫情、兩岸關係多變之下,三方四年多來保持聯繫,華東師範大學校方努力與支持下,得以召開,值得慶賀。
本次會議分成「主旨發言」、「專題發言」。
「主旨發言」由四位資深教授領銜報告研究成果,包括:本社理事,前華梵大學校長也是該校現任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兼客座教授、臺灣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的董事長高柏園教授,發表題目是:〈孔子與法家思想的詮釋與對話〉;同是本社常務理事,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蕭振邦教授,發表題目是:〈兩晉炁學(Chiology)研究〉。另外,復旦大學哲學系徐洪興教授發表〈儒家經學在新時代如何發展?〉、安倫教授發表〈道德經是中華文化的首要經典〉等。
「專題發言」則分成三大專題,包括:「中華文化薪傳」、「文明交融中的中華文化」、「詮釋學的應用」。
在「中華文化薪傳」專題中,臺灣學者共發表四篇論文,計有:本社常務理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趙中偉發表〈復!見天地之心!–復卦的詮釋與轉化〉、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陳振崑教授兼系主任發表〈儒家道德宗教觀的現代詮釋〉、臺籍陸師湖北經濟學院中文系劉芝慶教授發表〈巨變的傳統–中國近代修身觀的變化〉,以及本社秘書長李智平副教授發表〈從「六經皆史」到「子學獨立」:從學術分科看「中國哲學史」編纂方式之探微〉等。
在「文明交融中的中華文化」專題,臺籍陸師發表兩篇論文,分別是甘肅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王涵青教授的〈儒家視角的人類中心主義對工作中的個體倫理間距與張力之消解〉、本社候補理事,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李瑋皓副教授的〈顏山農哲學視域下的三教會通思想析論〉。
在「詮釋學的應用」專題,邀請本社常務理事,臺灣詮釋學研究權威的趙中偉教授擔任主持人。臺籍陸師一共發表三篇論文,分別是:廣東肇慶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諸葛俊元副教授的〈孟子對禪讓思想的否定與改造〉、廣東理工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陳瓊霞副教授發表〈「說」與「不說」–中國式醫療自主權問題的思考〉、湖北黃岡師範學院文學院郭士綸副教授發表〈明鄭(1662-1683)營臺期間孔廟建設的起源與意義〉,相關論文本社將陸續刊登於《宗教哲學》季刊。潘德榮教授更分享一篇原擬發表在本研討會上的大作〈經典詮釋之魅:理解的遠慮與近憂〉,後為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刊登。
閉幕式由本社李智平秘書長主持,沈明昌理事長、潘德榮教授、安倫教授共同發表閉幕致詞。理事長總結多篇論文的論述:
一、「從學院到書院」:本次學術研討會特色即於私人非營利書院舉辦,書院不僅有學院教授講學,也有身心實用課程,更具社會公益的闡揚;
二、「從教育到教養」:兩岸書院的精神不致力於學位教育,而在培育有全人思想的教養,以為文化傳承的基石,臺灣的書院更具有信仰中心的歷史與特色;
三、「從道德到宗教」:形上理想、宇宙論的實踐與超越,不離宗教的感應;
四、「從宗教到生活」:宗教存在不離人間生活、日常實踐;
五、「從生活到生命」:以維生先生曾提及 上帝的道,賦予寰宇間萬生萬靈生命的尊嚴與普遍平等、生存的和諧與生生不息、生活的幸福與自由選擇的三大權利,以及宗教天人之學須以「實事求是、學以致用」的實學,始能履踐涵靜老人所謂「獨立人天上,常存宇宙中」的精神,闡揚宗哲社一貫的宗旨。最後,三位主持人道賀本次會議圓滿落幕,也展望未來有更多學術交流的機會。
會議結束後,由潘德榮教授帶領本次臺灣教授群前往附近的朱家角古鎮圓津禪院參訪,期間諸位教授與禪院住持暢談佛法甚歡,完滿結束本次上海交流之行。
本社自1992年以來,與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辦理「海峽兩岸宗教學術研討會」、「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2007年起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辦理「兩岸學術研討會」、「兩岸宗教會通論壇」互動往來,三十年來因疫情暫停三年的再出發,去年、今年分別前往北京、上海舉辦。本社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細數曾舉辦過的所有兩岸研討會,再加上曾於2017年承辦過的「國際道學研討會」,已超過四十場學術研討會,實是難能可貴的學術成就。
在兩岸,宗哲社前賢、學術先進們的研討會足跡曾走過臺灣臺北市掌院、苗栗天安太和道場、南投鐳力阿道場;大陸陝西西安、北京、四川成都、江蘇省、雲南昆明、甘肅蘭州、黑龍江哈爾濱、福建泉州、上海、湖南長沙、山西太原、浙江長興、福建福清等諸多省分、城市。
做為一個民間學術團體,本社不若一般大學有豐厚的學術資源,但在涵靜老人、維生先生的人格與精神感召,以及歷屆理事長、理監事、秘書長及秘書處共同努力下,每年均能邀請兩岸知名學者共襄盛舉,戮力研究、詮釋、傳播廣義中華文化下的人文、宗教、哲學、科學等領域的學術與知識,殊屬不易。
未來,宗哲社將持續延伸觸角,從拜訪鄰近東南亞、東北亞等各國知名大學的文、史、哲科系開始,並希望自兩岸跨足國際,繼續舉辦國際性學術研討會,讓天人實學、宗教哲學、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新詮,薪火相傳,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