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期

2023年12月

論文作者頁碼
天理教傳導神授的意義:對於疾病相關的意涵

摘要

天理教教祖中山美伎創「神授之理」,由其傳教人員-「用木」拜領後,對病人或信徒施予。並從《御筆先》、《神樂歌》兩本聖典,論述人類疾病的內涵及根源。天理教至高神、也是唯一真神-「父母神」,因為疼惜人類子女,乃借中山美伎之軀,傳授「神授之理」的儀式,用它來拯救人類,化解其病痛。在天理教中,由「用木」對病患或信徒傳導「神授之理」的手勢與歌曲,皆來自《神樂歌》。也就是來自父母神對人類病痛的拯救,使之邁向康樂人生之道。
澤井義次

Yoshiji,Sawai

;高佳芳

001-024
以行銷服務系統為基礎建立扶鸞制度性之研究

摘要

扶鸞文化活動的價值特色主要可包含下列特點:宗教理念的核心價值、宗教科儀的文化傳承、儀式修行蘊含的教義義理、消災解厄,達成解決生活疑惑與提升人生的目的之期望。歷年來,各教門宮廟鸞堂的扶鸞活動在華人農業社會裡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信仰的重心,社交的場所,也是農業社區居民的娛樂活動,藉著神明的諭示,更能為社會提供勸善、濟世、救劫,及為當前社會困境提供解決之道的教化功能。然而,現代社會價值發展日漸多元化,各種新興宗教不斷出現,民間大眾對於信仰有更多元的選擇;傳統宗教教門廟宇鸞堂的扶鸞文化活動受到極大的衝擊,過去以傳統「勸善度化」、「代天宣化」為主軸,「將具有高度文化內涵的道德訓示,以扶鸞或乩示的方式,透過善書的印刷而廣為傳布」的宣揚教義方式,在社會主流價值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扶鸞文化發展及傳統功能對於現代社會的年輕族群的吸引力似乎逐漸減少,日積月累,對於扶鸞文化發展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本文將各個宗教教門、鸞堂組織的扶鸞儀式活動視為服務業系統的行銷的觀點為基礎,企圖導入服務行銷系統的理論與實務模式,將扶鸞儀式活動區分為「支援服務現場的作業系統」、「服務傳達系統」及「服務行銷系統」,探討扶鸞活動發展可以應用於發展創新的方向;並以祀奉關聖帝君為主神的正統教門,玄門真宗教派為案例,分析其如何與社會主流價值結合進行扶鸞儀式活動內涵儀式的系統化改革與創新,例如建立扶鸞活動的專業度與制度化,提升扶鸞鸞手、修士等相關神職人員「核心技術」系統化的專業培訓制度,以及運用現代的系統化策略、整合多媒體科技傳播工具與操作模式等,作為各宗教教門提升扶鸞儀式制度化與專業程度,宣揚教義的參考。
龔昶元

Kung, Chaang-Yung

025-044
清代士子與乩壇之關係:以張三丰扶鸞文本為中心

摘要

清代士人在扶鸞史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引領扶鸞運動的核心靈魂人物,修練知識以及教化已經掌握在士人知識菁英階層。透過文人乩壇,各種各樣的經典透過扶鸞被創造生產,這些扶鸞經典經由民間書坊刊印發行,導致鸞書的思想快速的在社會各階層傳布。對於扶鸞的活動與降筆的文本,過去採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居多,早期的研究出於對文本作者的權威性與真實性的質疑,對文本採不信任的態度。後期學者開始重視神明降筆的文獻,並從宗教學的角度來解釋。然而鮮少有人回到語言本身,而非作者的角度去探討扶鸞作品生成過程中開展的細節。本文嘗試以清末四川樂山李西月(1806-1856)扶鸞團體作為案例,循著卷八中〈道壇記〉的文字脈絡,探索在《張三丰全集》作品誕生之前、扶鸞降筆現場的各種「文本空間」,以文本的視角重新審視全集賦予整體作品的確定性和權威性,並顛覆讀者在閱讀扶鸞作品時的慣性與想像。
謝世維

Hsieh, Shu-Wei

045-058
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內:關公格言的溯源與飛鸞教化

摘要

「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內」被認為是關公傳世的格言之一,此句話出於明代流傳的〈辭曹書〉中。〈辭曹書〉是關公辭別曹操時所留的書信,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內」象徵自己的赤誠與忠義,推測為後世儒者託名所撰。然而,明清文士大多爲此信的情操所感,極力推崇,加深了此句格言的影響力。時至清代,此句格言更深入民間飛鸞教化的脈絡中,其內涵不斷深化。本為比擬赤誠的「天日」,成為天理的象徵;「人心」則為萬法之根源,更開展出了「正心」的修行功夫,對關公信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謝政修

Hsieh ,Cheng-Hsiu

059-076
臺灣鸞堂經懺的傳衍與交流:兼談鸞務和經懺之交涉

摘要

清道光20年(1840),庚子關帝救劫論述肇興,清領晚期乩壇文化日漸影響臺灣,澎湖始有一新社樂善堂,宜蘭亦設新民、喚醒等堂,對日後鸞堂信仰扎根臺地奠定發展基礎。不過,首波興起大規模設鸞之時序,則是日治初年至大正4年(1915)前夕,由於戒烟風潮,諸多鸞堂正鸞出外奔走,為各地方社會設鸞,訓練乩手,指導戒除烟癮之法。隨著戒烟需求趨緩,正鸞奔走的情況並未消停,因各地鸞堂仍需賢達鸞手為其協助著書、校正等鸞務。於此同時,某些鸞堂、正鸞的經懺系統也乘此脈絡,外溢其他鸞堂。以楊福來為例,其為客家族群著名之正鸞,以及經懺專家,根據相關史料的呈現,日治初期即受聘協助扶鸞著書,亦指導各鸞堂經懺事宜。另察楊明機雖致力推展「儒宗神教法門」,而推廣的基礎便是《儒門科範》。由此可見,經懺得以在鸞堂普及,乃與鸞務協助有其交涉。受益日治時期之奠基,戰後鸞堂普遍具備經懺能力,尤以鳳山地區的鸞脈與經脈同源,經懺活動成為該地鸞堂穩定互動關係之重要媒介,而最重要的經懺活動即是「繳書建醮」,鸞堂之間彼此提供鸞務與經懺支援。因此,鸞堂從事經懺的指導傳衍與支援交流,並非僅止於科儀授受的問題,而是與鸞務協助有著密切關係。某種意義上,知悉鸞務之外擴發展,便能知曉經懺授受之脈絡,亦可了解鸞務與經懺間之交涉,從未脫離其扶鸞著書、代天宣化之教派內涵。
邱延洲

Chiu, Yen-Chou

077-096
通神造經:以當代鸞手林六善、楊明心為例

摘要

二次戰前到國府時期(1938-1992),當代鸞手林六善、楊明心師徒倆人,分別著造經146本之多的經典。與漢人扶鸞造經史相比,可謂空前絕後。本文即是在探索此虔誠、熱情造經的現象及其背景因素、意涵。希望仍對這二位鸞手的造經提出合理的解答。以林六善為首,擔任正鸞;杜爾瞻常與其搭配,擔任抄錄生。在林六善仙逝後,其門生楊明心為首,二人分別造出鸞堂中五聖恩主及恩師、儒教、道教、佛教、民間信仰等列聖仙佛的經典。讓我們認識到鸞堂經典的豐富性與神明之間的關聯性。
張家麟

Chang,Chia-Lin

;盧俊任

Lu,Jiun-Ren

09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