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 作者 | 頁碼 |
---|---|---|
五行學說的現代科學意義:五代理人網路系統摘要
在數千年五行思想的演變中,五行曾經被賦予過許多不同的涵義,而歷代文人正是透過這些不同的涵義各自解讀五行的不同風貌。一個能夠統一之前所有五行涵義的現代科學架構稱為五代理人網路系統(Five-agent network system)。在這個統一架構之下,五代理人(five agents)扮演廣義化的五行角色。代理人是代理五行系統的媒介,它不具備固定的實體涵義,所以五代理人可以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或五顆行星,可以代表春、夏、長夏、秋、冬五季,可以代表肝、心、脾、肺、腎五臟,也可以代表五架無人飛行器或五輛自駕車。雖然五行可以代理不同的實體系統,五行之間的運作規律總是不變的。五行學說的核心關鍵不在於五行所代理的各種實體系統,而在於五行之間的生剋運作關係與規律。五代理人網路系統即是將五行視為由五個廣義代理人所組成的任意網路系統,探討在五行所設定的運作規律之下,五代理人網路系統如何能夠達成自我平衡的機制。傳統五行的運作採用『比相生,間相勝』的不變原則,也就是左右相鄰的代理人採用合作型的交互作用(相生與相泄),而相間隔的代理人則採用對抗型的交互作用(相剋與相耗)。這樣的原則縱使從現代網路系統的運作原理來看,也是一個完全創新的理念。歷代對於五行相生相剋作用的描述都是依附在特定的實體系統之上(例如五材、五時或五臟),只能透過特定實體系統的性質才能決定五行之間生與剋的關係;同時對於五行所具有的穩定平衡機制也僅止於定性上的推論,缺乏嚴格的數學證明。本研究引入廣義代理人的觀念,使得五行生、泄、剋、耗的運作獨立於其所代理的實體系統,同時引入線性代數與圖論的數學原理證明五行的生剋運作具有自動達到穩定平衡的機制。本研究結果顯示傳統五行思想是世界上第一個多代理人網路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自動控制系統,而其所提出的『比相生,間相勝』的運作規律至今仍然是獨一無二的網路共識協議(consensus protocols)。
| 楊憲東 Yang Xiandong | 001-039 |
反思人與宗教的關係:從人的宗教性出發摘要
是不是人都有宗教性(religiosity)呢?本文首先蒐集一些專家對此議題的看法,探討人的宗教性,也即人為什麼會需要宗教;接著再以比較接近西方的宗教哲學的視野淺談,人和神(上帝)的關係;最後,對宗教(宗教團體)對於人類的影響進行一些反思活動。
| 王建文 Wang Jianwen | 041-058 |
當代宗教中佛學詮釋學初探-由西方哲學詮釋學論起摘要
「詮釋」作為一種言說、理解、表達的方式,是人存在的一個基本現象,然而,也由於它不牽涉到真理問題(只是了解意思,不牽涉真偽),在古代哲學當中,一直被視為只是一門輔助的學問;然而,詮釋學由解釋經典、修辭、考據…逐步發展成當代哲學的主流之一,原則上來說,它經歷了一個轉變的歷史;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將詮釋學區分為「古典詮釋學」(關於「詮釋與理解技巧與方法」的研究)與「哲學詮釋學」(關於「理解的存有論與方法論」);前者以施萊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與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為代表;後者以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與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最為著稱;大體而言,古典詮釋學集中於探討「理解什麼」(如何理解文本、作者意圖...);哲學詮釋學則集中於探討什麼叫「理解」?也就是說,當我們說我們「理解」的時候,它的意思是什麼?什麼叫做「理解」?對於以博大精深、艱深義理而又引人入勝的佛學而言,闡釋者如何傳達釋迦牟尼佛相關的理念與信眾,或許會困擾著當代的闡釋者,如往昔的以「依文解義」到晚近普遍傾向於「依義解文」的理解,因之,筆者嘗試以高達美的哲學詮釋學,思考佛學中的詮釋方法,冀希能提出在佛學上另一種方法論上的思考方向。
| 呂宗麟 Chunglin Lu | 059-072 |
以慈濟宗法理的實踐探討其理論與文化之闡發摘要
慈濟不只是宗教團體,也是利他志業的實踐團體。慈濟以大慈大悲的精神,行菩薩道,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的精神,入人群為眾生服務。慈濟利他落實在人群關懷,從「苦」入手,不論國家、族群都同等觀。但共知、共識者有之,共行者卻闕如。因此,人類需要深切反問自己何以強勢的後消費文化和資本主義文明會迫使人們在面對自我的奴性中潰敗?可以如此蹂躪宰制整個地球,愚昧地破壞所有生命生存的環境?其最終目的仍在生活中的具體實踐。實踐,顧名思義,一方面,就是透過行動來體現一己本具的天性與後天信持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就是透過改造自己或幫助行為的受者以存,來利益眾生。但實踐畢竟需要有理念的指引,以及原理、原則以供依循。本人首先嘗試以親身參與慈濟團體的社會實踐作為底景,以證嚴上人利他的「一念心」與實踐作為討論的核心,主要基於證嚴上人創建「慈濟宗」建構一套佛教利他思想及其在現世間的實踐模式,特別是在當代科學主義與資本文明昌盛的時代,來檢討「慈濟宗」要如何以其法理與實踐解行互映,在苦難世間踏實耕耘大愛與希望的心田呢?
| 蔡林彰 Tsai Linzhang | 073-097 |
白玉蟾對金丹派南宗之影響與貢獻摘要
白玉蟾之丹法,強調內修與外功並進,不僅深諳內丹法訣,且融會神霄派之雷法,以「內修丹道-外行雷法-功滿成仙」的修煉進程,成為金丹派南宗的獨特修仙模式,因而使得金丹派南宗得以脫胎換骨,呈現出一種從傳統道教脫穎而出的嶄新風貌。職是之故,白玉蟾之丹法,不僅為南宗紫陽派的發展,開創了新局,同時,對於後代道教亦產生實質性之影響。整體而言,白氏在南宋道教史上,佔有極為重要之地位。本文所關注之焦點,除了探討與揭示白玉蟾的內丹思想外,亦針對白玉蟾的修道特色進行考察。主要論述,分而有二,其一,「對紫陽派的貢獻」,針對「南宗教團的建立」、「南宗教規的制定」、「倡內修外功法門」等面向進行析論;其二,「對金丹派南宗的影響」,以「強調大隱混俗的修行觀」、「破除執名著相的丹訣觀」等面向進行探討。換言之,本文之關注,係針對白玉蟾之修道內涵進行考察。綜上之述,筆者嘗試以「白玉蟾對金丹派南宗之影響與貢獻」為題,冀望揭示白玉蟾在南宋道教史上之地位,及對中國道教思想的發展貢獻。
| 李興華 Li Xinghua | 099-122 |
從互文性觀點談宗教音樂創作-以一貫道發一崇德〈崇德頌〉為例摘要
互文性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理由︰一切文本都是在互文的本質下產生出來的。互文不單僅僅是指文學文本或文字文本,還包括了藝術、影像等。互文性理論的應用確實帶來許多的啟發與新意,同時也豐富了宗教領域不同面向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一貫道發一崇德之音樂-〈崇德頌〉歌詞文本,對其宗教音樂創作歷程之究,同時分析在互文的引用中,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排除的原因,使〈崇德頌〉表現出有別以往的歌詞文本,凸顯出崇德道場的領導模式與道親信仰實踐的理念,間接影響崇德道務發展的作用。
| 陳祈蓁 chi-chen,chen | 123-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