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

2019年3月

論文作者頁碼
是「義理」?還是「哲學」?──以現代新儒家馬一浮與熊十力學術思想為進路的討論

摘要

本文以第一代現代新儒家的馬一浮、熊十力為研究對象,而欲分辨二人如何定義「中國哲學史」的內涵,並觀察這門學科成立初期的不同面貌,及其對第二代現代新儒家所產生的影響。事實上,兩人學術思想立基點本不相同。馬一浮吸收了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學術史觀,提出「六藝論」,進而創發「義理式的學術史觀」,認為中國義理不等於中國哲學。熊十力本無學術史根柢,其學術思想在哲學,以「經學何謂非哲學」將「六經」作為中國哲學史的根源。因此,從兩人觀點來看,「六藝」不等於「六經」,「義理」也不等於「哲學」。若從「中國哲學史學史」視域觀之,近代中國受西方知識傳播與轉型影響,傳統思想、文化、科技……等等,紛紛轉型為現代學科。所以,學科成立初期的「中國哲學史」也在不同哲學史家的摸索下,呈現出各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熱鬧氣氛,馬一浮、熊十力這對學友亦躬逢其盛。本文也將透過兩人對「中國哲學史」之界定,還原一條從傳統中國義理學過渡到現代中國哲學的研究進路。
李智平001-031
從榮格原型概念探究先秦人性論的當代意義

摘要

哲學是人類理性發展的高峰,而哲學之前,神話主宰了人類生活的世界;透過儀式,代代相傳成為宗教文化,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稱此為人類意識的「原型」。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思想家已脫離神話框架,進入理性思辨的維度,各種宇宙人生觀點百花齊放,其中的演化脈絡,牽涉先秦古人的人性觀點。此際,儒、道思想雖生命觀點歧異,卻不約而同以「法天」為人生的最高價值,自此影響著生生世世中國人的生命觀,亦即,自從先秦時期開始,中國人已不再是天人二分的宇宙人生觀。以榮格(1875~1961)的「原型」理論,天人合一思想可謂中國人的文化原型。老莊思想雖然成為日後道教發展的溫床,但最後還是要回到「心」上來關照人生。因此人性議題不斷被討論,其所牽涉範圍往往是道德的問題,這是中國哲學的特色之一。筆者認為,心的議題涉及榮格的潛意識原型理論,此為本文論述的另一目的:西方科技文明當道的現代社會,先秦的心性論能否如榮格潛意識原型理論所命題;藉由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來對抗物質主義帶給現代人存在價值混亂的現象。筆者認為,對此命題的回應,可以榮格的精神哲學所側重的原型理論,積極與西方展開對話,以為東西文化溝通的橋樑,俾使在現代化人性「異化」的問題上,做出有效的回應。
趙敏亨033-057
讀《老子注譯及評介》有感而論

摘要

增訂重排本《老子注譯及評介》,至今已發行10萬餘冊,影響很大。但對《老子》中最基本的概念如「道」、有、無等的詮釋,還有「道」可名與不可名的問題,值得商榷。這些值得商榷之處,也是既往《老子》研究者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出新的見解,進行探討。陳著因襲歷代舊注,字、詞、句多有值得商榷之處,本文第二部分,舉例予以辨析:如第十章的「載」,第三十七章的「將」,第三十九章的「無已」,第四十四章的「亡」,第五十一章的「勢」等。就此求教於陳鼓應先生,並與廣大《老子》研究者共同探討。
王西平

Wang Xiping

059-076
《老子》治理的多元價值

摘要

「治理」一詞儼然已成為不同意識、價值、學派的共同指向,在意義與內涵上的轉變,代表一種新的社會治理方式,以及組織網絡間的自我管理過程,且不再局限於政府領域,主要在解決社會問題,開創社會生機,融彼此互動於整體之中,並藉以建立此間行為的規範性基礎。比之於西方治理的「操縱」意涵,中文的治理義則強調事物本然之理,「順應」事物本質的自然與相對關係,就其「理」而「治」之。本文以「經典詮釋」的研究途徑,嘗試從先秦經典《老子》中,探討治理的意涵,發現老子以史學家的觀點也探究當時的國家治理與社會問題,更諫言國家治理者應肯定社會多元的價值與反身自求,效法自然,以達到無為而治的善治境界。《老子》的治理觀點同時具有多元的內容、哲學與跨學科的意涵,並且彰顯多元而生生不息,多元而和諧等超越時代的治理價值。
沈明昌077-096
《呂氏春秋》天子祭祀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徵

摘要

《呂氏春秋》是集先秦諸子思想和典章制度為一體的一部至關重要的理論著作。它的出現不僅為即將走向統一的封建帝國做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而且對後世思想文化及其典章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呂氏春秋》集天子祭禮之大成,而且更賦予了其特有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天子祭祀以郊祭、廟祭為基本內涵,這些祭祀與春夏秋冬四時和東西南北四方相呼應,具有宗教性、政治性和人文性的本質特徵。天子祭祀不僅是一項重大的國事活動,而且具有典型的象徵意義和強烈的社會整合功能。
劉奇097-105
以觀音為師-觀音與媽祖、陳夫人、玄天上帝之信仰互動

摘要

明代以降,觀音與一些本土神明互動的傳說故事大量出現,也影響民眾的信仰活動。中國民間的神明眾多,原本各自發展出神明傳說故事,隨後也會產生出神明互動的類型故事,其中觀音與本土神明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到觀音一直處於尊高位階,或為化身者、或為點化師、或為授法師……,這些形形色色的傳說故事中,異中顯同的是「以觀音為尊」。本文論述聚焦於觀音與媽祖、臨水夫人、玄天上帝之信仰互動。
李世偉107-123
楊虔誠及其在中國宗教史的地位

摘要

楊虔誠相傳為北宋人,來自閩南,與道教、佛教、少數民族民間宗教關係密切。在眾多史跡中唯獨長泰天柱山與之相關,明代中後期成為漳州月港華僑的信仰中心,清代、民國時期又成為經廈門港「下南洋」閩南僑鄉的風水寶地。針對其變遷的形象,應回到歷史情境,揭示文本背後的故事。在宗教學發展新時期,應在哲學宗教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歷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加以解讀。
劉濤

Liu Tao

125-142
太谷學派與道教關係再探-以周太谷為中心

摘要

一般認為,太谷學派是流傳於清朝中後期的一支宗教色彩比較明顯的民間儒學流派,當代學者在發掘和還原學派的歷史、學理時,有意識突出其儒家定位,對學派的宗教性有所忽略。本文通過對周太谷的歷史及思想進行分析,指出太谷學派的基本學理以及神秘的「聖功」修養法,都受到道教很大影響。周太谷的「崆峒」之學是兼采儒、道的獨立道統,是一種道統意識明確的儒教形態,對太谷學派的定位還可再商榷。
李政陽143-156
對當前中國大陸佛教「道風建設」的幾點善意建言

摘要

本文旨在對當前中國大陸佛教界的「道風建設」,提出幾點善意建言,以作為大陸佛教界從事「道風建設」與推展「人間佛教」的參考。全文共分三小節完成:壹為「前言」。旨在交待筆者撰寫本文的原因、機緣、目的與方式;貳為「對當前大陸佛教『道風建設』的幾點善意建言」。旨在對當前中國大陸佛教界的「道風建設」,提出筆者的七點具體建言,並逐一加以論述;參為「結論」。旨在綜覽全文,並作出簡要的結論。本文對當前中國大陸佛教界的「道風建設」,計有以下七點善意建言:一、大陸佛教界應先對「道風建設」的兩種義涵(廣、狹二義)、兩個類型(共同與個別二類)與兩大面向(消極與積極二面)等,有一基本的認知與了解。二、大陸佛教界應固本培元,強化寺院僧人對佛法的「正信」。三、大陸佛教界應多培育有正信、有道風與有佛教及人文素養的僧才。四、除佛門傳統的清規戒律外,各寺院也應引進現代僧團的管理制度,並將兩者作一良好的綰合。五、各寺院的財務應儘量透明化與制度化,而且最好有客觀公正的認證。六、各寺院應同時兼顧消極面與積極面的「道風建設」:一方面不應從事有損道風之事;另一方面,則應積極地營造寺院濃厚、端正的修道風氣。七、各寺院也應營造自己的「別道風」,以建立自家修道的風貌與氣象。
陳立驤157-172